标签:
陆伟口香糖鸡舌香it |
分类: IT科技 |
答案是:古人也有口臭。但古人不仅有了牙刷和牙膏,而且还有口香糖呢。
在中国宋朝,以木柄植马尾毛的牙刷,已经很普及使用了。而那时的牙膏,主要是用茶叶、柳枝、桑枝等中药煎水熬膏,用以刷牙。更早的秦汉时期,是用盐水和软柳枝漱口的。《礼记》中有“鸡初鸣,咸漱”的记载。而在古埃及、古罗马的两千多年前,也有了类似牙膏产品的记载。
应该说,人类从最初开始,肯定就会有食物残留牙齿和口腔需要清理的问题,用个指甲、树枝去剔除掉残留物,那都是自然反应。当然,进入文明史之后,人们对自己牙齿的健康、口腔的清洁和口气的清新,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诗经•卫风•硕人》所说“齿如瓠犀”是指美女的牙齿如同葫芦籽一样,整齐而洁白。反之,古人用“龃龉”来形容牙齿参差不齐,用“龌龊”来信任牙齿肮脏不干净,是一种病态。龇牙裂齿的,那就是形态不美观了。
牙刷与牙膏的演变
当然,祖先们很早就知道保护牙齿和口腔清新的重要性,并且懂得在每天的清晨后每次吃饭之后,要漱口清洁。在《礼记》中,有“鸡初鸣,咸漱”的记载,也就是说,早晨鸡叫,起床了首先就要漱口了。
当然,古人通常是用盐水来漱口的,而且比较普遍使用的工具,是柳枝。
印度人曾经用杨枝刷牙,所以杨枝又叫“齿”。不仅如此,鉴于牙齿的健康在全身健康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印度人还把赠送杨枝作为“祝您健康”的一种表示呢。后来此法传入我国,我国人民也逐渐学会了这种刷牙方式。古医书《外台秘要》说,用杨枝将一头咬软,蘸了药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洁”。
当然,虽说杨枝是洁牙的常用“齿木”,但齿木又并非只限于杨枝。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寻合适的洁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与杨枝一样有苦、涩、辛、辣的味道,所以它们也可以成为齿木。
到辽宋时期,人们已经普遍掌握了用竹片、木片或者骨片植入鬃毛、猪毛来刷牙的技术了。富贵人家用骨片鬃毛牙刷,普通人家木柄猪毛牙刷也能用得起了。每天早晨的刷牙问题,就逐渐成为了常态。当然,那时候还没有牙膏,更多的是使用盐水,既可以清洁口腔,又可以消炎去菌,所以很快流行。也有一些中医用草药熬成汤膏来刷牙,那主要用于治疗,并不常见于百姓。
宋朝《太平圣惠方》载有药膏药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谓今之药物牙膏的雏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养生类纂》:“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在欧洲,约500年后所记述的植毛牙刷与周守中的记录相同。
而据说在古埃及,人类已经有了初步的牙膏的雏形。古希腊人、罗马人、希伯莱人及佛教徒的早期著作中都有使用洁牙剂的记载,早期的洁齿品主要是白垩土、动物骨粉、浮石甚至铜绿,直到十九世纪还在使用牛骨粉和乌贼骨粉制成牙粉,再配以刷子,能有效去除牙齿残留物和污垢。十八世纪英国开始工业化生产牙粉,牙粉开始作为一种商品。1840年法国人发明了金属软管,为一些日常用品提供了合适的包装,这导致了一些商品形态的改革。1893年维也纳人塞格发明了牙膏并将牙膏装入软管中,从此牙膏开始大量发展并逐渐取代牙粉。1945年,美国在以焦磷酸钙为磨擦剂、焦磷酸锡为稳定剂的牙膏中添加氟化亚锡,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支加氟牙膏,使龋齿病发病率大大减少。
古代“口香糖”的流行与轶事
当然,古人的口腔清洁不够彻底,或者肠胃消化不良,肯定很多人都会有口臭。而如何去口臭,古人也有了很多的妙方,最主要的一个方子,就是口衔“鸡舌香”。
东汉恒帝年间,有个老臣子叫刁存,他口臭很厉害,每当他向皇帝奏事,皇帝都皱着眉头,直至忍无可忍。有一天皇帝赐了一样东西给他,命他含到嘴里。他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后又觉得味辛刺口,以为是皇帝赐死的毒药,不敢下咽。退朝后,匆忙回家与家人诀别,恰好有同僚来访,感觉此事稀奇,便让刁存把“毒物”吐出。吐出之后,却闻到一股浓郁芳香,口臭已然不觉。而所谓“毒药”,却是上等名贵的鸡舌香,是皇帝特别的恩赐。而后,朝廷官员面见皇帝时,口含鸡舌香已经成为了一时风气。而这个鸡舌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丁香了。
《三曹集》里面有一封《与诸葛亮书》,是曹操写给诸葛亮的信,只一句:“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到唐朝时期,鸡舌香据孔平仲
唐代刘禹锡在《早春对雪奉澧州元郎中》写道“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当时刘禹锡才被贬为郎州司马,大意是说:昨天我们还一起口衔鸡舌香在朝廷共事,但是今天皇帝现在派我们来治理这种犬牙(蛮荒)之地了。
白居易也写诗云:“对秉鹅毛笔,俱含鸡舌香”
武则天时期,宫廷诗人宋之问当时在朝中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据说其效果还不错。
唐代诗人和凝也写过一句诗:“明庭转制浑无事,朝下空馀鸡舌香。”朝廷都没啥事了,百官就显得空无聊赖了。
到明代,汤显祖有诗云:“三省朗官事已毕,与君吞却沉香花。”当时汤显祖进谏皇帝,结果被谪任徐离典史添注,他的江西老乡、徐闻知县熊敏送别汤显祖时,特地以鸡舌香为赠,祝愿他早日官复原职,结果他却表明自己无心再去追求那些功名了,于是不受。
到明清之后,口含鸡舌香以避口臭、增芳香,已成为朝臣和士大夫们的日常之事。至于文人雅士以香赠友,更是常见礼节。
这鸡舌香,就是丁香。也是古人流行一时的“口香糖”了。
香口胶与今天的中药去口臭
现代的口香糖,我们统称为香口胶,主要起源于上世纪初的美国,主要是在树胶中加入薄荷、甘草和糖浆研制而成。而薄荷和甘草是中国传统中药?为何古代中国人常用丁香来做口香糖,而不是薄荷呢?因为薄荷的味道过于辛凉,刺激性大,不适合简单放入口中。所以现在的口香糖,都是以薄荷等成份融于树胶而成。而树胶主要产地为美洲大陆,当时并未普遍传入中国,所以在中国当时是不会生产今天真正的口香糖了。
当然,现代口香糖主要是用于改善口腔的气味,达到芳香和清新的效果。而如果去口臭的话,并不能根治,因为现在医学探明,口臭主要还不来源于口腔,而是来自于肠胃,因为现代人油脂和高蛋白质摄入过量,运动量减少和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加之饮食不规律、失眠、熬夜等,使得许多人极易胃火过旺、消化不良、肠道干燥、大便不顺、口疮口炎等,进而引发口臭。而且这种现象还十分普遍。其原理就是:健康的胃里有数十亿个消化酶,因各类失调导致胃消化酶减少或缺损,食物就会分解不均或者不彻底,脂肪食积胃臭产生。口臭者的胃壁上,至少有3000个致臭物,香喷喷的饭和菜一进胃里就变味。如排便不畅,则胃中臭味更浓,每天胃臭经食道而出,让嘴巴变成了扩臭筒,洗不掉,刷不去,口香糖也掩盖不住,口喷也遮不了,最好的办法,就只能是用中药调理肠胃,来达到去除口臭的效果了。目前国内也有一些现场的去口臭中药,如济美好口气、口凑宁、三清茶等产品,已经很普遍地使用了。(编辑/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