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明朝朱元璋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朱标与朱元璋为何难以和谐相处
朱标,这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在大明刚建国就被朱元璋立为太子。朱元璋为培养他没少花功夫,建了大本堂,让四方名儒给他辅导功课;让他听群臣议事,以训练他治国的能力,就这样,朱标在严格的教育下,成了一名满腹经纶、恪守礼法的储君。
朱标天性仁慈,这与他父亲的嗜好杀戮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性格上的隔阂是完全对立的。据说,为了将儿子朱标的性格由文弱宽厚改变成为果断刚毅,朱元璋想尽了办法,曾经叫人将一箱子白森森尸骨抬进了皇宫,故意在朱标面前晃悠,当时就把朱标吓的魂飞魄散。(徐祯卿《翦胜野闻》)
朱元璋生性多疑,明朝建国不久就血案不断,很多开国元勋难逃一劫,举国上下人心惶惶,当官的朝不保夕,不知哪一天因为什么原因就命丧黄泉。一个好杀的皇帝,给这个国家笼罩上了一片阴霾。其实,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他希望国家长治久安,但他的性格却使得他采取了错误的手段,对权力的热衷、对功臣的忌惮,让朱元璋一次又一次举起了屠刀。
朱标对父亲的举措无法认同,在他看来,治国靠的不是杀戮,杀的人应该越少越好。他不止一次为那些被父亲判定有罪的人求情,这在别人看来是触怒龙颜的大忌,但朱标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百折不挠。
有一次,朱元璋又要大开杀戒,朱标再一次站出来说情。第二天,朱元璋将一根布满荆棘的木棍扔在他面前,让他捡起来。
朱元璋此举是要告诉朱标:我现在所做的,就是替你拔去棍子上的刺,我杀的都是坏人,清理掉这些人,再把国家交给你不是更好?但朱标出乎意料的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皇帝自己不贤明,怎么能要求臣子贤明呢?这句话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朱元璋的脑子里炸开了。这个平日孝顺有礼的儿子怎么敢如此讽刺自己?朱元璋气得顺手抄起座椅朝朱标砸过去。幸好朱标身手敏捷,躲开了。可朱元璋的这一举动让朱标着实吓的够呛,回去大病一场。
马皇后死后,朱元璋的脾气更加暴戾无常。朱标与朱元璋之间政见不同,父子两人经常吵起来,当然做儿子的只是委婉的顶几句。可这一顶,朱元璋就火冒三丈,开始打皇太子。开始朱标还没办法制止朱元璋的暴力,后来想了一个妙计,每当父亲追打时,他就取出一幅画来。这幅画可管用了。
据说当年朱元璋遭陈友谅追捕时,情急之下,马皇后背起朱元璋拼命地跑,才免于此难。后来朱标听说这件事后,就令人将其画成画。每当朱元璋发火时,朱标就拿出这个神器,朱元璋看到这画,触景生情,“大恸而止”,不再家暴了。
看起来,朱标表面上都是温良礼让的形象,但实际上,朱标内心依然有着坚定的立场和原则,并且很有见地,一句“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体现了他独到的见解。应该说,朱元璋是有眼光的,他也明白,国家经历血雨腥风后,需要一个仁慈的君主来安抚天下,因此,他器重朱标。
但朱元璋一生太过专断,以至于他的儿子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他强大的气场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虽然朱元璋给予这个太子诸多关照,但身处权力中心的朱标不可能过一帆风顺的日子。况且,朱标当太子时年纪很小,而朱元璋正值年富力强,这就意味着朱标要再储君的位子上等很久。事实上,他等了25年,这25年,是他隐忍的25年,是被无数眼睛觊觎的25年。
朱标和朱元璋接受的是不同的教育——朱元璋是在乱世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而朱标接受的是正统的诗书教育,再加上爷俩完全不同的性格,使他们平日里不可能没有分歧,时间久了,自然就会有了嫌隙。朱元璋多疑而残忍,朱标知道父亲的为人,发生在父子之间的矛盾,很可能成为自己的断头台。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标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怎么可能意气风发?他只能极度恐慌,小心翼翼。
最终漫长的储君生涯耗掉了自己的生命。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薨,享年3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