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老了,船娘老了
潇湘蓝
锦溪的水巷里传来歌声,有个船娘声音尖细婉转,在水面上飘过时,特别引人注目。人在岸上,穿巷而过,两边的店面都是雷同的江南式样,臭豆腐、海棠糕、袜底酥……看着热闹,闻着油香,吃却腻了。倒是那个船娘的童音一听就记住了。拿张爱玲的话来讲,“街上的笛子在吹,是下等女人尖锐扭捏的嗓子。”但是和着水音,一只乌篷船一身青花包着头巾的船娘,摇摇地从远处划来的时候,就要这样略带憨傻的乡音。走累了,在临水的茶楼里坐下时,茶未至,音又来了。便探出头去大声夸赞她唱得好。一船的客人都笑了,她抬起头转身朝我看,头巾往后推一下,笑着说谢谢。一张圆白的胖脸,那笑和她的嗓音一样天真,只是年纪很大,少说有五十开外了。
这个算最开朗清明的,其他的船娘大多有些呆板。乌篷船在渡口一字排开,船娘们候在船舱里,有的发呆,有的打瞌睡。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了,一脸风霜像是把表情都忘记了。身体都还自如,歌词也是备好的,可是不唱,已经叫人想哭了。都说旧时光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这些装扮出来的老时光里有多少苦捱的味道,所以,不要轻易文艺,那是一种更深的幼稚。
锦溪的街巷不长,人多些的是主道,清冷的就是老镇居民区。两者随意穿插,并没有泾渭分明的态势。主道上也有晦暗破败的院墙夹杂在热闹的店铺中间,而无意中拐进的那些真正的古镇人家,你会发现,更多的破败,更多的老人,更多不屈的生命。
锦溪曾叫陈墓,光听名字就有些瘆人。当年宋孝宗为一个宠妃,在此建水冢,让一镇的人守墓,长达八百年。近千年间,朝代更迭,风云变幻,却无人为镇正名,也难怪锦溪一直碌碌无为,没有名人大宅,没有戏说趣闻。一座守墓人的镇子,坚守至今,想来不易。
(真实的古镇人家)
(湖中的陈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