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艾丽丝门罗诺贝尔奖逃离赏析短篇小说大师文化 |
艾丽丝·门罗,细节背后的情绪
潇湘蓝
手边两本书,《汪曾祺散文》和《逃离》。一本闲书,一本正火。
秋阳印上躺椅靠垫上的时候,下午茶的动人时光轻轻开始。汪曾祺的美食美文弥漫在花草茶的馥郁里不急不躁,温和从容。可那一本,有着更迫切的运命感,丢下了似乎就永远错过了。201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唯一在国内发行的译本。
诺贝尔向来不喜锦上添花,比如那位村上春树,她尊重那些孜孜不倦,默默耕耘,又并非家喻户晓的文学大师。比如今年的这位加拿大高龄得主,艾丽丝·门罗。捧起这本书时颇有些纠结,舍下和蔼可亲的汪老先生,走近一无所知的艾丽丝老奶奶,从阅读的第一行起就如同坐在学堂里,拘谨又渴望着不同寻常的收获。
我有个朋友在加拿大,夫妻俩都已退休。读书和旅游是她主要的生活,这个时候,她和她的警长老公驾着房车正在往新奥尔良行进。这个季节开始的旅程大概会有小半年的时间,直到自家小院再一度春暖花开的时节,印象中,加拿大人的生活和绵长悠远的土地一般,迟缓而优雅。
天机不可泄露,可你我心知肚明。
书页上这样写着:她们的生活细节,世上女人天天都在经历。细节背后的情绪,无数女人一生都不曾留意。
女人的情绪,无所不在。的确没有多少人在意,包括女人自己。她们任由自己压抑、发作,再自生自灭。艾丽丝·美罗20岁大学没毕业就嫁人了,随后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主妇生活。如果不是成名,她也就是一全职太太。但她一手托着婴儿,一手奋笔疾书。她的身心,她的眼光,都集中在在自己和他人的感官思绪中,这数十年如一日的心路历程和修行历练,以她娴熟的文笔和看透一切的智慧,便真的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所以,当《逃离》中的卡拉失声痛哭,她再也受不了了,随后数小时的出走,又让她更加茫然而害怕,终于向克拉克发出:求求你了,来接我吧。当《沉寂》中相依为命的佩内洛普突然人间蒸发,消失在朱丽叶的世界里。一个被爱女抛弃的母亲,无时无刻不在度日如年,却并没有我们所能认为的撕心裂肺和痛不欲生。当《激情》中的格蕾丝白痴般的跟着尼尔胡闹半天而毁掉看上去原本美好的一切时,我们都没有感到有任何激烈的、不可遏制的、甚至是歇斯底里的惯常情绪出现,其实,不是我们没有,而是艾丽丝·门罗,那支风云不变,云卷云舒的笔,文笔之后那双勘破放下自在从容的眼。
岁月啊,你是如何淘练,女人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之魔,又如何在不断的膨胀和突破之中求得一世安稳,我们可以不要敏慧吗,可以糊涂装傻吗,可知,半梦半醒之间最难将息……
《逃离》由包括《逃离》在内的八部短篇小说组成。
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
卡拉逃离之后发现自己根本离不开卡拉克,尽管这个男人让她如此受不了。然而她宁可舍弃壁柜大的可以走进人的父母的家,而选择一个脾气暴躁做事没有条理没有恒心的平庸之辈。若冰和丹尼尔只有一面之缘,一年的相约时刻也在羞辱和难堪后终结,却依然在白发苍苍的时刻迅速准确地认出了他的双胞胎哥哥,这是怎样的一种难忘的情感。德尔芬跟一个毒品贩子搭伙,怀孕之后被抛弃接着被连带入狱,缓释之后辗转多年,最后穷尽心思去追踪弥补那个失落了十几年的婴儿。小说在散文般的叙事中不知不觉拨动心弦,撩起一丝温馨,而后便是愈来愈浓的回味和不解。愚昧如我,反复咀嚼。
反正那是猫身上常会有的满不在乎也不跟你亲近的态度。
这个梦里充满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怖。倒不是那种吓得你险些魂不附体额恐怖,却是能从你血管的最狭窄处传过去的那一种。
与记忆的痛苦相对照,她不由得要为自己巧妙的美化手法而惊诧不已。
原来不怎么重视的一个人,被认为是相当愚蠢的一个人,却往往会有这种力量。表面上嘻嘻哈哈,实际上对你恨之入骨。
大多数人不都是这样吗,在这段时间或那段时间里,既孤独又不幸福。
太阳已经西沉,秋天多少犹存的暖意正暴露出它虚假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