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开始相信-林巨无分别的爱讲座听后感

标签:
转载 |
分类: 爱孩子(A课程)心得 |
爱我就请相信我
开始相信——良好关系的第一步
我的儿子刚刚四岁,孩子过了三岁以后,做妈妈的好像真的就是荷尔蒙的分泌变化了,很难像孩子两岁尤其是一岁那时候那样有耐心了;另一方面,也许孩子“抗打击能力”增强了,没有在第一时间“有求必应”,几次之后发现也没什么大问题,所以满足要求的时间越来越延长,态度也越来越不够可亲。
比如前几天接孩子回来的时候,把他安顿好了刚开始做饭,儿子一喊“妈妈,妈妈,我要#%Y&E”我心里第一个反应就是“你又要干嘛呀!!”当然马上就是一番心里交战,我们都懂得的么,“爱和自由”。自己打仗,结果好一些的时候呢,貌似和颜悦色的去满足孩子的要求了;结果不好的时候呢,我这儿正打架呢,孩子“很没眼力价”的跑过来,正好战火蔓延~~~
连着几次对孩子严厉地训斥了以后,心里特别不好受,懊恼也很烦恼。又开始训斥自己,“一把岁数了怎么这个样子呢~~~”
上周听了花径美德生命教育体系的林巨老师的讲座“无分别的爱”,有一段话正好解析了这种状态:
我从小被教育要做个懂事的小孩,大一点的时候,那些贴上懂事的标签的人,越是能够为别人分忧解难的人,在同龄人的圈子里越能够得到肯定,反之就受到否定。所以,从小到大,我努力要做的都是那个人:不要多事、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久而久之,心里就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我生怕自己是那个事儿多的人,我不愿或者不敢或者已经不会替自己提什么要求,我不愿意别人觉得我特多事儿!因为我就被教育成了这样一个人,因为我们的父母他们也是这样一种人,甚至我母亲的父母也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们不管是自己做还是要求我们都是这样的。
可是孩子不是这样的,他能够自由的释放自己的状态,他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我也许已经在潜意识里时不时的无意识的要求他不要多事了,但是好在我的孩子还没有变成我这个样子,因为我之所以这么厌烦,就是因为我潜意识里觉得他太多事了:“你干嘛不能自己解决呢?”可是如果他能解决不要找我的时候,不就又是另一我了么?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恐惧,不是孩子的恐惧,是我们自己的恐惧;我们的焦虑,貌似是关于孩子的,其实是自己的焦虑,这一切都来源于我们自己不够强大的内心和许多没有觉悟的心底的盲点,或者许多被几十年来的自己蒙蔽的“真相”。
比如,我儿子很喜欢打爸爸手机上的愤怒的小鸟,爸爸很怕他玩,每次都想各种借口推脱,绞尽脑汁。他自己上学的时候也逃课去打红警,所以他说是怕孩子上瘾,而且对眼睛不好、而且新闻上不是说了么,ipad让很多孩子视力下降…其实这个焦虑究竟是他自己的还是孩子的呢,毫无疑问是爸爸自己的,视力下降是现实,同时也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那到底该不该让他孩子打呢?我们家也买了弹弓版的愤怒的小鸟,其实他经常玩弹弓版那个,我个人觉得在他看来恐怕手机和弹弓区别并不是那么的大,只是方式不同而已,都一样好玩。但是对大人意义是不同的,孩子拿起手机,大人心里肯定会一紧;拿弹弓,就不会有这个感觉,手机让大人焦虑,弹弓不会。所以,这完全是大人自己有软肋,和孩子关系不大。
另外还是和这个玩具有关系的一件事是这样的,就在刚才我打字的时候,儿子在一个人自己玩弹弓版的愤怒的小鸟,爸爸发觉时间差不多了,提醒儿子刷牙睡觉,儿子抗议说“可以再玩一盘么?”爸爸的初衷是不要再玩了,马上去刷牙马上睡觉,但是经过我们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商量后,决定可以再玩两盘。随后,我听见儿子赢了一盘,然后,我听他开始丁玲桄榔地收拾,随后,小人儿跑过来高声说“我玩了一盘,我赢了,而且我已经收拾好了!我可以去刷牙了!”果然,收拾的盒子都已经立在墙边上了,他不但缩短了争取到的时间,而且自己主动收拾好了!而我本来的预期是:他玩了两盘以后,蹭到卫生间去刷牙,然后我们再返回去一起收拾玩具,或者来不及就明天再收拾。我想这一是我们把选择权最后交给了他,二是我们把信任也一起给了他。
于是我又想起上个月孩子补牙的事儿。那次补了三颗牙,最后一天因为比较紧张,用的材质需要的凝固时间比较长,医生提醒说今天只能吃流质,而且尽量不要用补牙这边咀嚼。爸爸当时第一个反应是马上送儿子回家,然后我今天盯着儿子,并且做流质给他吃,让他严格遵医嘱。但是后来我决定还是送儿子去幼儿园,并且提醒他医生叮嘱的事情,然后再跟老师说一下,我个人是觉得这样就可以了。爸爸当时不太同意,不过后来他还是决定把信任交给我,正如我把信任交给孩子、还有老师,这样。下午去接儿子的时候,他第一句告诉我的是“我做到了,我今天没有用这边吃东西!”随后要求致电给爸爸,告诉这个事情,我感觉他当时还是感觉到了爸爸对于这个事儿的焦虑。他的小手一直捂着补牙的那边。老师说他一直是这样做的,因为他说他觉得这是一个保障。这两件事情,让我有同感的地方是,当你把信任交给孩子,你会发现,实际上孩子比你能想到的做得还要好!但前提是:你是真的从心里相信他的,他能感觉到你的信任的。
这事儿我觉得也可以延伸到孩子上学择园的问题:其实不管最后怎么选择,你选择的这个教育环境,必然是你认为可以信任的适合孩子适合家庭的,那么就不如把信任交给孩子,实际上也是信任自己。
对比我们的“小爱”或者时不时的伪真爱,孩子回报给我们的爱却宽容得多。就在昨天,我正因为自己的焦虑和那点鸡零狗碎的事儿耿耿于怀,儿子瞄了我一眼,他说“你为什么瞪眼睛,你很生气么?”他把发脾气不高兴等等都用“瞪眼睛”来形容。我说了一句不是完全真实的话,我说“不是生气,我只是很累很累”这个小家伙当时牵着我的手,什么也没说,只是用两只手抱住我一只手臂,然后用他毛茸茸的小脑袋挨过来蹭了蹭,又把他黏糊糊的小脸蛋贴到我的手背上蹭了几下,可能觉得安慰的程度还不是很满意,又亲了一下。我觉得他是以这种方式来安慰我,传递给我“我知道你很累,但是我很爱你,我希望这样你可以舒服一些”随后他就释怀了,接着奔跑去了。感动,当然有哇!但是感动之余,我觉得比起孩子单纯的宽容的爱,我们经常做得竟然显得那么的言不由衷和惺惺作态,并且充满了条件和纠结,和孩子单纯的大爱比起来实在是太….太过狭隘了!惭愧,真的惭愧!我甚至想,难怪青春期的孩子经常抱怨自己的爹妈,肯定是他们突然间识破了爹妈在他们小时候对自己的惺惺作态和各种小伎俩,小心灵很受伤的反应。
诚如林巨老师所说,我们之中很多人已经不能够爱自己,不爱自己也不会去爱别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只有一个孩子可以勉强爱上一爱,可是这种爱也不是真爱不是大爱,如果我们放任这种不爱的爱蔓延下去,孩子必然和我们自己是一样的。我们带着满身的伤痕长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们的本心是尽量想让孩子不受到各种我们受过的伤害,但是因为连我们自己都不能接纳真正的自己,所以也不能够真正的接纳别人,而完全的接纳,才能完全的相信,对自己的接纳越多,信任越多,对别人的接纳也越多,信任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