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刘邦的诡秘人生》51程步研究原创 |
分类: 《真刘邦》 |
刘邦攻取平阴城的战斗,司马迁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高祖本纪》载,“赵别将司马卬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这二十二个字陈述了一个事实,给出了两个不能令人信服的结论。
一个事实是:刘邦攻占平阴城兵临黄河南岸时,赵将司马卬在黄河北岸。
两个不能令人信服的结论,一是:司马卬之所以在黄河北岸,是想要南渡黄河(司马卬方欲渡河),刘邦攻占平阴城是为了阻止司马卬渡河(沛公乃北攻平阴),阻止的办法是捣毁渡口(绝河津)。二是:司马卬南渡黄河的目的是想要攻咸阳“入关”。
为什么说两个结论都不能令人信服呢?第一,时不逮及。如果司马卬真想南渡黄河,不慎叫刘邦的细作得到了情报。细作飞马从黄河北岸南渡黄河,再向南奔驰五百余里到达颍阳,把情报交给刘邦。刘邦再率军从颍阳出发向北五百余里赶到黄河南岸,再攻占平阴,就这时间,司马卬早渡过黄河远走高飞了,哪里来得及?
再看刘邦阻渡的办法“绝河津”。“津”是渡口。寻常百姓你捣毁渡口烧毁船只再杀了艄公,是渡不了河。可是一支军队你阻止得了吗?有人为了圆其说,把“津”解释为“河桥”。说“绝河津”是烧坏黄河大桥的意思。漫说这种解释没有根据,就算有,你烧毁河桥就能阻止一支军队渡河吗?不能。巨鹿城下的宋义、项羽,还有诸多作壁上观的造反军,都不是走桥过的黄河。他们能为,司马卬为什么不能?
退一步讲,就算刘邦愚蠢,司马卬又行动迟缓,叫刘邦抢在司马卬渡河之前赶到了黄河南岸,顺利攻占平阴城。可是刘邦并没有在平阴长时间驻守,而是很快在洛阳战败,随即离开黄河南下奔阳城去了(战雒阳军,军不利,还至阳城),其后几个月也杳无踪影,怎不见司马卬渡河南下?
再退一步,就算刘邦走后在平阴城留有重兵,黄河几千里,刘邦没有能力动用百万大军构筑千里黄河防线,司马卬哪儿不能渡黄河,没必要跟平阴城较劲。刘邦秦二世三年六月离开平阴城南下宛城,直到秦亡,历时四、五个月,却再没见司马卬南渡黄河,说明“司马卬方欲渡河”的结论是错误的。
再看欲“入关”。若司马卬真欲入关,完全不用南渡黄河。沿黄河北岸西行,可以抵达风陵渡或临晋关,这都是著名的黄河渡口,入关道路。从这里西渡黄河入关,更加便捷。刘邦后来就是从临晋关东渡黄河,擒获司马卬的(从东出临晋关,击降殷王)。
正确的结论应该是正相反,是刘邦欲入关走河南道受阻之后,想北渡黄河走河北道经临晋关进入关中,屯兵黄河以北的司马卬担心刘邦侵入自己的地盘,发兵阻渡。刘邦计划未能得逞,这才复又南下至阳城,进入南阳郡,下决心走南线冒险进山。
秦二世三年六月,刘邦离开阳城率军南下,一气行军七百余里,出颍川郡进入南阳郡,准备进入伏牛山、熊耳山,向茫茫秦岭开进。就在这时,刘邦做了一件事情,如果不是瞒着诸将群臣,一定会惊掉众人的眼珠子,一定会被以死谏止。刘邦做了,而且做成了。后来应该是被萧何发现了物证,最终被司马谈用四个字记录在案。《高祖本纪》几千字,这四个字最异乎寻常,只可惜两千年来竟无人在意,被漠视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