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祖本纪》最诡异就这四字“宁昌使秦”(连载52

(2019-02-18 07:06:06)
标签:

《刘邦的诡秘人生》52

程步研究原创

分类: 《真刘邦》

《史记·高祖本纪》9462字,最诡异的就这四个字“宁昌使秦”,只可惜两千年来无数史家学者研究《史记》,竟无一人留意此四字,惜哉悲哉!

让我们跟随程步读史,来看看这四个字诡异在哪里?

话说刘邦西征,四处碰壁,走河南道在昌邑、开封、洛阳战败,仓皇退走。想要渡黄河走河北道入临晋关,又遭到造反战友司马卬的阻击,背后还有强大的洛阳秦军攻击,一时战败,仓皇南走,直奔逃了二百余里,才在阳城摆脱了追兵,得以喘息。走投无路之际,刘邦只好下决心冒险进山走南线,入武关。

 刘邦率军南下进入南阳郡,刚一越过郡界,就在犨县遭到南阳郡守齮亲率秦军凶猛阻击。刘邦击败秦军(与南阳守东,破之),放弃攻犨县而趁胜追击。南阳郡守退至南阳郡的阳城,返身再战。刘邦率军猛攻,再次获胜(刘邦攻南阳守齮,破之阳城郭东)。南阳郡守退进治所宛城,依据坚固的城墙坚守(南阳守走,保城守宛)。刘邦包围宛城日夜猛攻,始终不能克城。

就在这时,那最诡异的四个字便出现了。刘邦应该是秘密地做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派了一个名叫宁昌的老乡去出使咸阳遣魏人宁昌使秦)。宁昌走后,刘邦随即放弃攻城,率军绕过宛城,紧随宁昌之后向咸阳开进(沛公引兵过而西)

为什么说刘邦这个事情奇怪呢?“宁昌使秦”四个字如何诡异啦?

我们知道,刘邦三次北上欲走河南道入关,攻昌邑,攻开封,攻洛阳,皆兵败退却,这才南下攻宛,欲走南线袭武关入咸阳。这个时候,应该是保守秘密,不能让敌人发觉行踪,才能出其不意攻破险关。刘邦倒好,反而派出使者出使咸阳,似乎是生怕秦二世不知道,有一支造反军正在向咸阳逼近,而且行踪明确,要攻武关入秦。不仅如此,后来的事态发展表明,刘邦派出的使者不仅没有向秦朝廷隐瞒进军路线,甚至连行军速度,大约何时抵达武关皆悉数奉告,以至于刘邦到达武关,秦朝廷的使者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天下哪有这等事情?

进一步探究,刘邦的使者凭什么才能叫二世皇帝和朝廷高层信你见你?我乃一股造反军刘邦的使者?笑话。天下造反军多如牛毛,刘邦是谁呀?真有此人也不过九牛一毫。

刘邦不是李自成。李自成闹腾多年,纵横千里,大明朝剿他多年,反叫他越发势大。“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家喻户晓。李自成朝大明王朝派个使者,大明皇帝知道你是谁,没准还见你一见,你想干什么呀?投降还是被招安?若真如此,谢天谢地。

刘邦也不是梁山好汉。梁山好汉占山为王,打家劫舍,朝廷数次发兵进剿,都是大败而归。梁山向大宋朝廷派个使者,也有可能找个小官见见你,你想招安?行啊,谈谈条件吧。

可是刘邦,宁昌离开南阳时,刘邦还没有攻下过一座大城邑能叫朝廷震动自己显名。没名没地盘,数千人马四处流窜,形如毛贼匪盗,真正是一文不名,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那个时代没照片没身份证,使者宁昌怕是连刘邦是刘邦,自己是宁昌都没法证明,如何能叫高高在上的二世皇和丞相赵高信你见你?把你砍了脑袋示众都显多余都没个名头。宁昌使秦”,只怕是武关都入不了,更别说咸阳城和王宫了。刘邦怎么会这等痴心妄想?

退一步讲,就算二世皇帝朝廷高层礼贤下士,凡是来上访的不论贵贱一律热情接待,宁昌见到了二世皇帝或者丞相赵高,请问你想谈什么?你造反要夺人江山,这个时候叫人识时务奉玺投降,刘邦还没这个实力,不具备迫降的压倒优势。现在的刘邦还只是一股流寇默默无闻,既没有六国贵族的名号,也没有战胜杀敌的声威,四处征战,胜负不定。宛城还没攻下,前面还有武关、峣关,征途漫漫。此时派人去威胁秦二世缴械投降,不可笑吗?

若是晓以天下大势,天下大势尚未明朗。章邯几十万大军还在与项羽对峙,二世皇帝和秦朝廷还牢牢掌控着关中秦国故地。内史、上郡、陇西郡、北地郡并无反叛。一系列重要的大城邑如开封、洛阳、荥阳,包括宛城还在秦军的掌握之中。重要的关隘如函谷关、临晋关、武关、峣关都还在秦国的重兵把守之下,固若金汤。刘邦自己离咸阳直线距离还有一千余里,盘山绕道不知几千里,沿途还关山重重。项羽和巨鹿城下的造反军离得更远。此时想要迫降或诱降二世皇帝并秦朝廷,无异于痴人说梦,只白白暴露自己的战略意图,引起敌人警觉,让敌人有时间调动兵力把你消灭。

刘邦不愚蠢。犯此军事、政治上都显而易见的错误,不应该。

但是刘邦却信心满满,相信宁昌此去一定能够见到皇帝、丞相,一定能够完成使命,武关、峣关,连同咸阳城秦王宫,立刻就会向自己敞开大门。所以他才敢于放着宛城这个大钉子不拔,立刻率军绕过宛城,紧跟在宁昌身后进入险峻的秦岭,向咸阳开进。然而,刘邦不拔宛城的举动把一干文臣武将下得半死,有人死谏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