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几年来,管理类书籍充斥了书店的各个角落,成为出版社和书店最赚钱的品种之一。不过你要是知道了这类图书的制作过程,相信你会恶心到作呕的,再也不想去买来看。在出版业,也是存在地沟油这类的东西,而管理类图书中的大部分,都是地沟油做出来的。
前些年比较火的管理类图书有《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还有《谁动了我的奶酪》,《没有任何理由》等等。这几本书火起来的原因各有不同,前两本的主题基本都是用故事来讲明很浅显的道理,再延伸到管理主题上去,而第三本则主要讲的是执行力的问题。这几本书从质量上来说,虽然没有他们吹得那么好,但也不算次了。可随后跟风起来的那批管理类图书,就不敢恭维了。
一般来说,出版社出一本书的成本会严格控制在书价的四分之一以内,也就是书价的25%。这个成本中大部分是纸钱和印刷钱,稿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是引进版权的稿子如杰克韦尔奇自传,一般都会提高书价摊平成本,其成本也仍在25%之内。大多数管理类图书的稿子,成本是很低的,因为那根本就是一帮对管理从无研究的人写出来的,之所以让你看不出什么破绽,不是因为他们会写,而是因为他们很会组织。
在国家图书馆附近有很多专门给出版社提供稿子的所谓工作室,为什么要在国家图书馆附近?因为好抄嘛。大部分管理类图书的书稿,都是东拼西凑抄来的。这些工作室是专业的文字工作者,或者叫文字匠人,他们写东西不行,但抄东西那绝对是在行的。只要说好多少钱,一般一本管理类图书的稿子他们几天之内就能完成。
别以为抄袭很容易,那也是需要很高的技巧的。记得在一些法规里规定,雷同超过8个字就算抄袭,他们有很多办法让全书中都看不到与其他书籍8个字以上雷同的地方。当然,就算有小段甚至大段抄袭,也没人看得出来,现在出书又不是什么神圣的事情,也没人会去翻着书跟你一段段对,就算对出来也没人会管,你也搭不起那功夫去较真。
花几千元从工作室弄来的拼凑稿子,在经过编辑之后定稿,然后再进行几次校对之后,基本就可以下厂印刷了。稿子好不好,其实是无关紧要的,所有的重头戏在最后的策划上。首先要给这部拼凑的书稿起个好名字,然后做个好封面,要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还要在封底和扉页上堆积一些名人推荐的话,如此一来这本书就好卖了。一般来说,后期起名和封面策划的事情,在一本书的销量中占了80%的比重,所谓买书看书皮儿,就是这个意思。至于里面的内容是否误人子弟,鬼才去管呢,反正他们钱赚到手了。
一本书的盈亏平衡点目前大约是5000册,要是一不小心卖了10000册甚至更多,责编年底的奖金就有得发了。而这些书都卖到哪里,卖给谁了呢?我曾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有相当比例的保安、厨师、新生代的农民工群体,是消费这些文化垃圾的主力之一。当然,另外一个消费主力就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但上进心很强的城乡小企业主,包工头等,有时候想到这些,真的非常抱歉地要祝他们好运,但愿那些文化垃圾,能培养出他们的自我净化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