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有关代笔的很多细节其实并不引人注意,也没什么人一本正经地去剖析其本质。记得年少时我也曾迷过明星,很喜欢潘美辰、王杰、齐秦、赵传、姜育恒等歌星,喜欢他们的原因除了唱歌好听外,有时还因为某些人唱的歌从作词到谱曲都是他们自己完成的。当时心想,这些歌星真棒。长大一些才明白了,大多歌曲是从别人那里买来署上他们名字的,这是行业潜规则。
上学后,也曾见识过一年出百万字专著,还要完成学术科研和教学任务的教授;上班后,也听说过一些人著作等身,有限时间写出我们几辈子也写不出来的东西。过去曾有过一位被誉为“字典超人”的王同亿老先生,从80年到90年,10年时间编写了2.2亿字的字典,即便是粗制滥造这数量也够惊人,具体怎么弄出来的,只有天知道。但人民相信天才,相信奇才,相信有人能轻松完成他们毕生无法做到的事情。
代笔这种事情,在当今社会是无处不在的。领导在台上发表的演讲都是秘书写的,这是制度性代笔。名人写本书由人捉刀,教授出本专著拿研究生的稿子拼拼凑凑,这都是普遍现象。你翻开一本有名人写前言的书,其内容多半也不是这位名人写的,别人写好给他看一下就成他写的了,这些都太普通了。
商业社会,一切都要讲究个效率和效益,如果你日理万机,心无旁骛,却顶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头衔,难免要写一点东西。有人帮你写成一篇,用的是你的观点和看法,然后署你的名发出去,这也不为过。能看清名人不是三头六臂的人,也多半会对此表示理解,很少有人会去较真。至于那些看不清或不想看清的人,他们多半是潜在的宗教狂热分子,实在没必要对他们解释太多。
但是,当一种现象成为普遍现象后,就具备合理性了吗?当一件不合理的事成为普遍现象,我们无力证伪,可以弃之不顾,无可奈何,有能力的人也可如方舟子一样,骑马挥舞长枪冲向风车。面对不合理的习惯性潮流,你怎么做都可以,但千万要记住这种现象是错误的,别将其视作理所当然。
韩寒的作品是否为他人代笔这一点本身,其实本可以不用深究,即便有代笔也没有关系。大仲马和巴尔扎克的有些作品也是花钱买来的,莫扎特还给别人做过枪手,莎士比亚作品是不是他写的也还存在很大疑问。各种名人传记,包括某些国际政要的自传,大多都是他人代笔,这并不影响人们掏钱买书。
撇开代笔与否的是非不论,韩寒和方舟子的事情之所以闹得这么大,根本原因还是在韩寒身上。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年轻人,他在应对此类质疑时显得手忙脚乱,捉襟见肘。而且,看到了英文版的上海日报之后,我发现标题上把韩寒称为racer,突然想到了一个悖论,我们来推导一下:
1、代笔与否对作家来说是严重的事。
2、其他行业的人,尤其是赛车手,对代笔与否不应那么敏感。
3、韩寒的形象向来是桀骜不驯的,他多次不承认自己是作家。
4、在某些行业如政客,能有人给代笔是种身份的象征。
悖论:既然韩寒不承认自己是作家,而是把自己当成赛车手,那他就不该对代笔质疑那么上火,既然上火了,这说明他还是更在乎自己的作家身份。既然在乎作家身份,为何一再强调自己是赛车手?既然是赛车手,为何又那么在乎自己的作家身份?何况已是时过境迁,十几年前的事情了。有点绕,基本讲清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