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律媒桥
律媒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406
  • 关注人气:22,5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高官盗窃何其多

(2010-03-14 20:38:48)
标签:

《清明上河图》

书画

真迹

高士奇

杂谈

分类: 拍案说故宫

清代高官盗窃何其多

 

除了和珅和萨隆阿,明清两朝从宫中盗窃珍宝和文物的高官还有许多。这里我们再说几个。

首先说说《清明上河图》。它问世之后,第一位收藏者是宋徽宗。而后,战争和朝代更替使《清明上河图》真迹的流传始终充满神秘感,直到明代权相严嵩倒台的时候,它才随着严嵩被查抄的家财一起进入宫廷。但没过多久这幅画又从宫中神秘地消失,而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就是《清明上河图》最后一段明代题跋的作者——大太监冯保。

冯保是张居正朝显赫一时的大太监,他与张居正一个在朝廷,一个在宫中,里应外合,把持朝政。他帮助张居正推行改革,其实还是做了不少好事,在历朝太监中算是名声比较好的一个。他是如何得到《清明上河图》的呢?一种可能是皇帝直接赏赐给他,但如果是这样,他就会大书特书,皇帝怎么怎么把这个东西送给他了,他怎么怎么地高兴,但他留在《清明上河图》上的题跋中却没有这样的片言只字。既然不敢讲,那就可能是偷的。

冯保以不可告人的途径得到《清明上河图》的同时,在京城坊间开始迅速地流传起这样一种说法:据说宫里一个小太监偷偷把《清明上河图》盗出库房,逃跑时怕被人撞见,慌乱中便将画卷藏在某处宫殿的排水孔洞里,准备日后再夹带出宫。不料天不从人愿,当日就下起瓢泼大雨,而且一连下了三天。排水洞里的《清明上河图》被水浸泡,取出来时已经糟烂不可收拾。

但事实上《清明上河图》没有被毁,也没有水泡的痕迹,就是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通过种种线索,今天的书画专家推测,当初《清明上河图》被毁的传说,很可能就是冯保为掩盖自己盗画罪行而故意放出的风声。

自从离开紫禁城,《清明上河图》便又销声匿迹,直到嘉庆四年(1800),也就是乾隆去世的那年,它才又重新回到这座皇城。

因为乾隆的去世,权臣和珅被迅速扳倒。早在两年前去世的湖广总督毕沅,因为被查出有交结和珅的行为,身后被抄家。《清明上河图》又一次出现在查抄物品中。

这次,它被珍重地存放在延春阁,但这时已是嘉庆四年(1800),毕生热衷于书画的乾隆皇帝,终究没能一睹它的真容。

而这位毕沅,其实也是一个小偷。他在帮着乾隆皇帝鉴赏书画的时候,多次将真迹偷偷藏匿,而找高手临摹出赝品,送到宫中,乾隆皇帝不识真假,一直被他蒙混过关。

除了毕沅,康熙朝的时候还有一位高士奇,也是康熙皇帝的近臣,有时候康熙向他咨询地理知识和风俗人情,他都能对答如流,康熙有些诗做了以后,他都可以来奉和,所以很得康熙的欢心。

高士奇不但逢迎乖巧,而且格外地精明,在向皇帝进献书画这件事情上,他异乎寻常地胆大,竟然敢欺骗皇帝。他进献给皇帝的书画都记载在他的一本书《江村销夏录》中。在这本书里,高士奇对每件书画的外观特征详细记载,但对书画的真伪优劣却都没有说明。

事实上,除了公开出版的《江村销夏录》之外,高士奇编纂的书画目录还有另外一部,后世称之为《江村书画目》。这是他自己私家珍秘的一个底账,重要的内容有两个:一是他对于某件藏品的鉴定意见;二是注明这件书画是可以进献给皇帝的,还是可以随便馈赠给亲戚朋友的,还是要永远珍藏在自己手中的。

翻开高士奇的批注,他的用心一目了然:做工精细的假画是可以拿来进献皇帝的;真正有价值的名作真迹,则要永远秘密地珍藏在自己手中。通过以假充真,高士奇也将许多书画真迹偷到了自己的手中。

这样的高官盗窃行为,到清朝灭亡后溥仪仍滞留宫中的13年(1903—1925),达到了高潮。当时内务府、造办处的官员,几乎盗窃成风,大量文物珍宝都被他们弄出宫去。不过他们其实已经是清朝的遗老遗少,有“官”之名,无“官”之实,时间也已经是近代,就放在后文中讲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