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富悬殊的本质
中国2000年底M2是13万亿元,2012年底99万亿,增长超过7倍;2000年底GDP是10万亿,2012年底46万亿,增长接近5倍。世界四大经济体,2012年年末美国的M2/GDP为73.2%,欧元区为102.5%,日本为158.5%,而中国为188%,2013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左右。2013年1月份,货币信贷强劲开局,新增信贷创下1.07万亿的近3年新高,而M2也同比大增15.9%,远高于13%的目标值。2012全年社会融资总规模增速为15.76万亿,比上年多2.93万亿,增速超达到了22.8%,其中新增贷款为8.2万亿,占比进一步下降6.1个百分点至52.1%。用M2增速衡量中国实际货币供给已经失真,实际的M2+已经达到19%因此预计2013年末中国的M2/GDP将进一步上升至220%的水平。
中国货币消失之谜在学术界引起了大量探讨,如此超发货币的情况下,高通胀一直未出现,高储蓄率、间接融资占比较高、金融深化等角度也不能够解释。2008年之后的平均CPI和之前相比,要低得多;即使以2001年为界,结果也是如此。超发的货币超发哪里去了?成了未解之谜。
理论上,M2增长率=GDP增长率+CPI。实践中,M2增长率=GDP增长率+CPI+a,a是一个介于2%-5%之间的常数,这是因为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需要时间。2009年8月份是中国货币投放量最狂野的时候,当月我国的M2增速为28.5%,CPI是-1.2%,GDP增速以8%计算,则:
M2增速-GDP增速-CPI=21.7%。
问题来了,多达21.7%的M2到哪里去了?这就是“货币消失之谜”。
多余的货币供应不表现在CPI的增长上,那么,就一定表现在资产价格的上涨。货币并没有消失,多余的货币供应,一定会在价格上体现出来,只不过费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只考虑了CPI,而没有考虑到资产价格。
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对以上公式进行修订。即:M2增长率=GDP增长率+CPI+API
API是我自己定义,就叫做资产价格指数(Assets Price
Index)。有了这个公式,我们不但可以解答货币消失之迷,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公式中相关变量分析来判断,资产价格的走向。
因为,上述公式可以转换为:API=M2增长率-(GDP增长率+CPI)。
货币供应没有完全被实体经济吸收的话,资产价格就会上涨。中国几乎所有城市过去十年房价涨幅大致是七倍,和M2增速是基本一致,社会货币存量增长与房价上涨大致相对应。也就是说有巨量的M2流进了房地产市场。2012年商品房销售额是64456亿,2011年是59119亿,2010年是5.25万亿。2009年是43995亿。4年期间大约15万亿的M2进入了房地产市场。
另一个吸收M2的领域是效率低下的投资,一方面是政府低效率的铁公鸡投资,另一方面是国企低效率的资金利用。大规模的基建工程,政府的效率很低,造成了很多的浪费,从另一个侧面看,低效率,浪费多的基建工程,也带来了好处,吸收了过多的货币流动性,降低了货币的使用效率,压低了通货膨胀预期。花了很多钱,实际上只干了一点点事情,就是通过浪费来释放通胀,烂尾类,银行坏账,就是这一类的典型代表。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比较缓慢的剥削了所有的民众,减少了民众的购买力。
这种效率低下的投资极有可能引发巨量的坏账,好比某企业或政府从中行获得一笔1年期贷款10亿,实际这10亿被企业高管们或政府官员拿走了5亿花掉,买房买进口车出国旅游包N奶等等。真正投入贷款项目的只有5亿,这5亿在1年后通常不会产生任何效益。企业为了还贷,于是从建行贷15亿来填补这个窟窿,还得搞些钱出来供自己花天酒地过爽歪歪的日子。第三年后,再从中行贷20亿来填补这个窟窿,这个窟窿越来越大,但是表面上看,还款及时,这是非常优秀的贷款,绝非不良贷款。这也是M2气球越吹越大的主要原因,也是M2/GDP比例偏高的原因,在2005年至2008年期间,每新增人民币1元的信贷,就能带动GDP增加人民币0.71元,但到2009年至2012年期间,表面上看就只能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