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若,相当于乃,副词,于是的意思。受宠或受辱,就感到惊恐。
贵大患若身:贵,以X为贵,重视;大患,大的祸患。重视身体好象重视大患一样。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存在。这里的“身体”用道家的“皮囊”解释是最好的,为了这个“皮囊”人们辛苦奔波赚钱来填满这个“皮囊”的需求,为这个“皮囊”患得患失,为这个“皮囊”而忧心忡忡,为这个“皮囊”而焦虑不安,为了这个“皮囊”百病丛生,而忘记了人有灵魂才成之为人,如果为皮囊活着,那就皮囊的附属品,毫无疑义。如果我们忘记“皮囊”,为灵魂而活着,不会有忧愁,不会有宠辱,不会有得失。真正的灵魂不会随“皮囊”消失而消失,就像老子,我们每次读道德经,仿佛都是在与老子的灵魂在对话,就像南华经,每次看南华经,仿佛都能触摸到庄子那愤世嫉俗,外冷内热的灵魂。“皮囊”终究会失去,伟大的灵魂将永存。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寄,寄托,交付。以贵身的态度对待天下事,才可以把天交托给他。老子认为,贵身的人即"为腹"而下"为目",只求生活的安这恬静,而不追求声色娱乐,这样的人才可能不因为荣辱毁誉而使自身受到损害,因而才可以担当天下的大任。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以爱身的态度对待天下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由此章引申出了著名的《菜根谭》中的《闲适》,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支卷云舒。实际这是个很低的层次,宠辱不惊说明你还能感觉到是“宠”或“辱”,如果你能彻底忘掉“皮囊”的存在,为灵魂而生活,那么你根本感觉不到“宠”或“辱”,相反,念念不忘“皮囊”,刻意要求自己宠辱不惊,还不如宠辱皆惊的普通人,扭曲了自己的性格,这种扭曲的力量迟早会反噬你,扭曲的力度多大,反噬的力度就多大。老子没有说宠辱不惊,他老人家说的类似佛教心经当中的,“照见五蕴皆空”,不过道德经更高一筹,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既然五蕴皆空,就感觉不到苦厄,何来苦厄。
老子要的是最高境界,佛家说舍利子,道家说仙道,道德经才是最高,大象无形,灵魂。
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就是庄子的理解方式,把“身”看做“镜子”,天下万物皆可见,而又不存,用心若镜。
这里要用庄子的四个字“莫若以明”来说明,庄子说的就是不如像镜子那样,或者做到镜子那样的高度。就像一面镜子,是,让它给照住;非,也让它给照住。所有的都给照住。对于镜子来说,照住了是,它不欢喜;照住了非,它不憎恨;照到了狮子,它不恐惧;照到了美女,它也不欢喜。照到了宠,它不喜,照到了辱,它不忧。是者,真理也;非者,不是真理也。关于真理,哲学家争论了几千年。不如像镜子那样保持绝对的客观,这种客观不是刻意而为的客观,是一种纯天然的客观,镜子里留不住任何事物,镜子照不到,就没感觉。这一点跟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很接近,王阳明所说的心就像镜子,它只能看到镜中的事物,镜外的事物对它来说是不存在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问题是很多人做不到心如明镜的境界,宠或辱对人们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很多女人每天忧心忡忡,担心自己年华逝去,青春不再,拉不住老公的心,很多人担心自己做事不利被上司辱骂或斥责。这就好像是得了一种病一样,假使我们没有这个自我,你还会为自己那样病态地在意宠或辱吗?太在意自我的得失,会失去天下,不舍不得,有舍有得,舍才能得。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此句以往有很多种解释。
其一,所以,以贵自己身体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自己身体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这种理解与前一段的“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没有呼应上,所以应该不是老子的本意。
其二,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家一样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守护天下;像爱养自己的身家一样爱养天下的人,可以托付天下。这种理解与前一种差不多,也应该不是老子的本意。
其三,所以重视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爱惜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持这种理解的人认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不注重不爱惜了,他也就没有资格胜任于天下了。这样的话与老子前面提出的“后身”、“外身”、“无身”就大相径庭了,所以不是老子的本意。
其四,所以,珍重自己的身体是为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这种理解与前一种差不多,还是抱着自身不放,又谈何“后身”、“外身”、“无身”呢?所以也应该不是老子的本意。
其实这几种理解都局限在了对“私有之身”的理解,我们只要联系上文所说“后身、外身”,以及本章的“无身”就不难理解老子的本意了。老子无非就是说,要放下我执之身,从“后身”进而到“外身”再到“无身”,化而以天下之身为身。如此说来则应该是这样的理解:所以,珍重(以天下为贵)的是天下,因为有以身为天下的责任,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的是天下,因为以身为天下的责任,天下也就可以依靠他了。其中的“以身为天下”相当于以天下为身或以天下身为身,已经是完全超越了自私我执的自身而成为天下之大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