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佛祖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2018-07-19 14:54:23)
标签:
张廷珍作品青青作家落红记访寺记 |
我和青青不动声色交往十年了。那天告诉她,我要买你所有的出本的书籍。她说,我不要钱物,要你的字。似乎,这是我与青青第一次说话。
太在乎了,就很重,就会放下不再举起来。
过了许久书到了。我打开家里的一个木盒,捻出一支细细的沉香线香点上,一缕香,有了书味以后,开始翻书,自己给自己一个看书的仪式。
青青的《白露为霜》一书得了孙犁散文奖,为她赢得才女名声。
写《访寺记》,青青用七八年时间走访了全国各地四十多个寺院,她偶遇隐士,寻访僧人,交游客栈主人,在烟尘里关照好自己的精神世界。这部书是青青精神最完美的果实。
《访寺记》,将是为清澈今世精神准备的食粮。
《小桃红》,是每个女孩子心里的爱情色。
《采蓝》,那是星星点点旳记忆,过往染上的青春色彩。
《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那是青青找到了另一个自己的见证。这本书,让青青突然红了。
放在床头伴随我的,是《访寺记》,这本书一次次看,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看。好像也不是一个人看,像是很多人一起看,一起读。
能得到这本书中每一个字的关照,我很殊荣。
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我就知道了,青青是被佛祖关照的孩子。
青青生在宛西,小时候和祖母二人住在被田野包围的小院,那里空寂如寺院一般,一老一小两个女人伴着一盏青灯,一尊观音菩萨像,古树下三只山羊看着水里的青蛙夜晚的蟋蟀。她爱文字,因为文字忠贞,能够永远陪伴她,给她打开一扇探望世界的窗口。
看青青说着小时候和祖母住在小小的院子,我一点也没觉得有乡村的浪漫,看到这些字眼时,我心里略略收紧,一种熟悉的孤寂漫上来。那天我把收到书后的喜悦传到微博,我说在云彩最好看的七月,收到青青的五本书,说了青青的童年。
有人说,平淡的岁月,在你笔下,总是无比美好 。被田野包围的小院,古树下三只山羊看着水里的青蛙夜晚的蟋蟀。想想就神往之。
我不能反对,不能反驳,一切都是自然的样子,这是童年的相貌。
今天的你我,即便长大成人也小有成就了,该是夸大 故乡的美好和童年的快乐,可是,青青极力作出轻松的样子说着小时候,可是,那些酸酸的涩涩的寂寞,孤独,无奈,还是从浪漫的缝隙蹿出来,有人看到浪漫,有人看到青草花香,可我看到是孤独。
就这样,才是青青的童年,因为这样的青草味的童年才有了《访寺记》玉兰花开。
因果,不是看得见的开花和结果。
很多时候,因果是一条看不见的暗河流。
《白露为霜》得了孙犁散文奖。得奖的时候青青还是女孩子,还不是女人。她在回忆与祖母一起度过的日子,那些夜晚嗡嗡飞不累的蚊子,那些边界模糊不清的月亮,那些在雨天冒出来的爱情,那些有着亲人味道的泥土,都是青青的童年,少年,是她一个女孩子和一个叫奶奶的老人度过的日子。
为什么我的鼻子这样酸,止不住的液体还是从眼睛里出来。
写到这里,王若琳那种略带鼻音的声音从头顶冒出去,袅袅的和那一缕沉香飘在一起。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喜欢青青,像我一样喜欢,喜欢她的童年,喜欢香草,喜欢指甲草,喜欢艾草,也喜欢那些开花的蒲公英,那些有着好看样子的不知名的野花,试探着向她童年走去,让她在童年等着我们,我们去陪她,然后一起长成有着童真笑容的大人。
思想高度的导师在童年,那是一个看不到的高度。
青青脸上有寺庙味道。身上有萧红的的气质。
我写下这两句话的时候,有点心惊,但是,我必须让自己内心放养的文字有机会出来认识它的主人--青青。
青青写《落红记》时,一个人背包去找萧红曾经生活的地方。
不知为什么,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眼前就是没完没了的雨水,落在萧红的身上,她身上一直湿漉漉的,那些衣服湿湿的贴在她瘦弱的身上。也就是这样的心态,导致我看见青青总是一个人走在呼兰河畔,且是在火烧云最为绚烂的时候,一个女子背着包,走在一条女人河上,她的影子陪着她,水看不见底,河看不见对岸。
落红记与其说她在写萧红,在沿着萧红的脚步找寻青春往事,还不如说青青在重新回归自己,在这天路上,她要找到她自己。那是青青要在找到萧红归宿时安放她自己的。
内心有一个是深渊的人,容易成为文学艺木家,他们用艺术,文学垫在深渊里,让内心与外部世界保持平衡。那些内心绝望忧伤不快乐的人,要写出快乐的文字,如嫁接到苹果树上的梨子。有着别样的味道别样的无阻碍进入他人内心的特许。
青青,这样一个作家,写作的高度探不到顶。她用一篇又一篇的散文,用散文的笔触磕碰萧红的传记。
我把你当做我的故乡,你和我一个都不能丢了。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是在看青青,也许是误读。也因为我与青青从没谋面,也从无私下交流。
为什么会这样。不知道。
写一个自己没有交流的人,这样顺畅,非要解释那就是我们在心里早就认识。熟知。
写着青青名字的时候,想和她说几句话,问问他的童年,他的过往,怎么夸她才会让每个字觉得我是妥帖的人。萧红,因为青青的相知相惜的文字,那些爱恨情仇都成了朴素的棉布,不再被曲解误读。
青青为萧红寻找故乡的落叶,找寻吹落叶片的那阵风,看见了彼此熟悉的童年小路,没有了炊烟的故乡,没有了亲人的泥土。
我的故乡是菌子,下雨了,童年就冒出来了。
《访寺记》是青青精神最完美的果实。也是文字世界故乡,之前她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这部作品的出世种花种草修缮房屋。
好时光都很快,来不及蹉跎。我很着急想把读书的想法写出来,我也只想和青青通过文字交流,我不知道,如果有一天我与青青见了面,我们会说什么。
在生活里,我喜欢说日子里的话。我不喜欢生活了说书本上的话,在书本上说生活里的话。就像黄河里流的是黄色的河水,青海湖里荡漾的是清澈的湖水一样,不掺和,别混淆,各自安好。
我在想啊,如果木心来读《访寺记》会是怎样。一直觉得木心很佛性。他站在寺院门口说,我纷纷的情欲,像无边落叶萧萧而下。
我笑了。青青你看见了吗。
原来,我想着把每一篇用笔记体写出来,既是对每一个作品的解读,也是我自己的体会,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每一座寺庙在青青的笔下都有某种难以言说的灵性,那些惊鸿一瞥的灵感,我突然间就扑捉到了,就想把灵感的翅膀给挖掘出来,让灵感飞起来,我看着太高高飞起来的时候,我一定是抬起头,目送着他飞呀,一直到看不见。
可是这样,就容易走窄了,读者群就会小了很多。就这样一只矛盾着,纠结着。我个人特别喜欢一篇篇解读他的文字,解读他笔下的没一个寺庙,它们都有着不一样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那么美,空旷,绿草茵茵的,准备着盛放我们无家可归的灵魂。
我多么希望很多的人看到这本书,看到那些雨声潺潺的词句,那些钟磬敲响的彻悟。
最终,自己是自己的寺院。
玉兰花下的断舍离。三月,玉兰花成了是《访寺记》里海拔最高的一瓣。
长安净业寺有一瓣叫玉兰花的债主,它常常喜欢在翻开的经书上做春梦,惊醒这个梦境的往往是正要跟随师父去闭关的知事僧。
春天,玉兰花开了,一位大一的女孩子来到净业寺,在春色下,看到一位叫天律的和尚坐在石头上读经,一片玉兰花落在经书上,她伸出手希望经书上那片玉兰花移到她的手心里。
在喧嚣的三月,她突然看到一位安静读书的脸,她突然安静了。年轻的他抬起了头,他闻到了春天草木漂泊的香气,也闻到了异性的香味。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寺院,寺院里有那么多的玉兰花,你却落在我的经书里,当我合上经书时,一只蝴蝶翩然而去。
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撞上伍佰年风流业债。
断舍离,像是一只坛子。
一个叫天律的和尚,一次又一次,让那个单恋他的女孩子一共六次打开盖上这只坛子,渐渐,浓密的情缘在一次又一次重复中散了,淡了。
三月,我看见佛祖的眼睛,那么美。
这是青青的寺院,这些寺院一直开花,而果实结在心里。
青青走了四十多个寺院,客栈,也结交了许多朋友,他们在寺院念经,打坐,喝茶,他们说着心里话,都是俗世的。一个人无论是高僧大德还是凡夫俗子,只要说心里话,都是俗事。如那溪水,如果没有沿途磐石的阻挡,没有掣肘的叮叮当当,该是多么寂寞的一处院落,那不是寺庙,是够不到的远方。
每一个寺院有着不同的名字,有着不一样的烟火,长着不一样的树木,开着不一样的花朵,可有一个一样的名字,世相。
看着清清的每一个文字,看多了就觉得每个寺院都是惊鸿一瞥的公子,有着干净的相貌和干净的心。
人站高就能见一马平川。心灯点亮的时候,就会看见寺院的香火。
雨声潺潺,就像你在诵经,这是青青笔下的香积寺。看完之后,我知道,佛门,其实没有门。
香积寺是王维的,一半给了欲望,
给了欲望的那一半一直雨声潺潺,为苍生祈福。给了佛祖那一半,朴素如
在寺院听王维,穿过竹林的花影会碰落春天的雨。
这个世界,任何美的事物都可让人得到解脱。
忘却一个异乡人的无枝可栖。
遗憾不叫人生,这世间都把遗憾当做春宵一刻去珍藏珍惜吧。
谁敲响这春夜的钟磬,好时光都很快,来不及蹉跎。桂子闲落时日,不等春光来去。
庭前的玉兰花开了,他等着天黑,等游人散尽,寺院才是玉树临风的公子。
百塔寺,有缘人在一起,灯就会亮起来。
那时,青山的小惆怅,还俗了。
青青,想告诉你,当你的朋友青山还俗的时候,我把送到寺院修炼的的文字领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