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湖无碍人之心

(2015-11-21 06:01:04)
标签:

杂谈

    宗璞《东藏记》第四章写到英伦留学回来的夫妇尤甲仁和姚秋尔,恃才傲物,目空一切。言谈之间,钱明经有意探探尤甲仁的底,出了个小题目考他:“我看司空图《诗品》,‘清奇’一节──”话未说完,尤甲仁便吟着“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把这节文字从头到尾背了一遍。明经点头道:‘最后有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我不太明白。说是清奇,可给人凄凉的意味。不知尤先生怎么看?’尤甲仁马上举出几家不同的看法,讲述得很是清楚。姚秋尔面有得色。明经又问:‘这几家的见解听说过,尤先生怎样看法?’尤甲仁微征,说出来仍是清朝一位学者的看法。”钱明经心想:“所以说读书太多,脑子就不是自己的了。这好像是叔本华的话,有些道理。”

这个尤甲人,据说是影射钱钟书先生的,但钱先生学问之渊博,一般人未必深知,恐怕不是轻易好嘲讽的。《诗品》并非多难的题目,别说钱先生,读过的人都能谈出点看法。这里就小说的虚构情节而论,只当尤甲人是尤甲人。满脑子学问,却没有自己的见解,周作人说,这种读书人,不过一个“两脚书橱”。写出的文章,尽管旁征博引,是“獭祭”,一种水边小动物玩的把戏。

叔本华论读书的话,因早年读鲁迅而知,印象很深。鲁迅在《华盖集》的《碎话》里引述道:“我们读着的时候,别人却替我们想。我们不过反复了这人的心的过程。……然而本来底地说起来,则读书时,我们的脑已非自己的活动地。这是别人的思想的战场了。”

这段话出自叔本华的《论阅读和书籍》,后文说:

在阅读的时候,思维的大部分工作是别人帮我们完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从专注于自己的思想转入阅读的时候,会明显感受到某种放松。但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脑袋也就成了别人思想的游戏场。当这些东西终于撤离了以后,留下来的又是什么呢?这样,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时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

叔本华并不反对读书,他强调的是读书时的思考。他的傲慢在于,他显然觉得大多数人的阅读是“让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脑袋里跑马。”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一个人再不肯动脑筋,读到的哪怕是再烂的书,潜移默化的影响,肯定是会有一点的——即使是负面的影响。再说了,通过阅读而知道更多的东西,比方“多识鸟兽虫鱼之名”,也比什么都不知道的好。叔本华是在一个很高的层次来说这些话的,他的貌似刻薄其实并不刻薄,相反,几乎是温情脉脉的:

    “只有经过重温和回想,我们才能吸收阅读过的东西,正如食物并非咽下之时就能为我们提供营养,而只能在消化以后。如果我们经常持续不断地阅读,之后对所读的东西又不多加琢磨,那些东西就不会在头脑中扎根,大部分我们都会遗忘。”

    形诸于文字的思想,从无绝对的正确。因为任何思想,都是出自一个和我们一样靠“吃五谷杂粮”维系的头脑。我们有七情六欲,他们也一样。我们为了达成某种目的,会改变述说的方式,突出一些内容,掩藏和美化一些内容。我们会说谎,他人亦然。思考,就是透过文字看清这一切,在从他人的智慧获益的同时,又不为他人牵制。宋朝的禅师说,人牵着自己的心,好像牵着一头牛,一番奔波,安然归家,最后人牛俱忘。但要记住,你自己不能变成牛,被别人牵了鼻子走。

《景德传灯录》卷十七,有湖南龙牙山居遁禅师的一段对话。有僧人问居遁:祖佛有没有骗人之心?他说:我先问你,江湖有没有阻碍人之心?僧人大概回答说没有吧。居遁禅师就给他讲:江湖虽然没有阻碍人之心,但江湖横在那里,人过不去,它确实阻碍人了,不能说江湖不阻碍人。祖佛虽然没有骗人之心,可是,人如果读不懂,读不透,祖佛等于把人骗了,不能说祖佛没有蒙骗人。“若透得祖佛过,此人过却祖佛也,始是体得祖佛意,方与向上古人同。如未透得,但学佛学祖,则万劫无有得期。”

这段话说读书的道理,极为通透。作书者本存善意,读者若一味痴信,不独立思考,自家迷途,那就怨不得别人了。读书,单单一个多字,那是远远不够的。

附记:《诗品.清奇》一节的全文是:“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此处描写的,是一种清幽的意境,也可以说有点空寂,但清幽空寂中透着从容和闲逸,与所谓“凄凉”,真是八杆子打不着。不知这钱明经是如何读书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