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买书,多读书

(2011-01-08 09:13:17)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笔

    一次次不得不扔书,心灰意冷。搬家两个月来,很少买书。因为买书少,心理不平衡,读

书反而多一些。

    鉴于搬移之难,今后将严格限制存书数量,不是非买不可的书,不买,特别想看的,买了

读过,不留。买书以中国古籍为主,古籍中,又以唐以前的书为主,学术方面,则可直到民国

。买原典。赏析本,详注本,六经注我本,尽量远之。而所谓图文本,珍藏本,尺寸怪异的精

装本,一律谢绝。

    一本书,十数万言,可取者如只有几句话,几个意思,得其意就好,并不一定要立即形成

文字。有所启发,有所领悟,此后收益,自己知道。不敢肯定能记住的,做笔记。以前没有做

笔记的习惯,以后不妨试着做做。钱钟书做笔记,除摘抄和评析,还详记出自某书某版某卷第

几页,以后连缀成文,引证有据。我读书但求快意,若此严谨,恐难做到。

    有关庄子的书,新得两本。释德清的《庄子内篇注》,系在潘泓兄处看到,知本地书店也

有,去找,果然找到。此书当代注庄的,转引甚多,其实释德清的引申发挥,多牵强附会之言

,见识不算很高。他的好处,主要在语言明白晓畅,而且从中可以一窥明人的习气。释德清另

有《老子道德经解》,暂时没兴趣。

    研究庄子的专家,有两位姓林。林云铭的《庄子因》,近代可能很风行。红楼梦中宝玉续

庄,黛玉作诗讽刺他,说“作践南华庄子因”,大概宝黛钗们都读过这本书。林希逸的《庄子

口义》,以儒兼以禅解庄,慕名已久,而不可得。潘兄知我心意,网上觅得一本《庄子鬳斋口

义校注》相增,大喜过望,无限感怀。

    对老子的书,相对不如对庄子那么感兴趣。老子陈义太高,我跟不上。谈权术和阴谋,我

没兴趣。买了一本严遵的《老子指归》,实在是因为严君平这个人。他在成都卖卜,是诗人钟

爱的典故。此书真伪仍有争议,且留着,待心情恰当时一读。

    老子原文不过五千言,读一遍,不费功夫。然而注老的,都失之于繁, 无限引申,演成一

部大书,令读者望而生畏。近来读古籍,渐渐悟出一个没道理的道理。大部分书,先抛开注解

,读原文。读过,觉得有必要深入计较的,再找好的注本,摆出做学问的架势,打阵地战,持

久战。其实很多书,包括名著,草草读过原文,也足矣。

    周作人的自编文集,止庵为河北教育出版社编定的,以前买过两种,一种是《知堂回想录

》,另一种,不知转到何人手中,也忘了书名。书店再进一套,图书馆买了两种,我买了三种

:《老虎桥杂诗》,《鲁迅的故家》和《艺术与生活》。买《老虎桥杂诗》,是为了核对自己

文章中的一句话:周作人狱中诗用了南冠楚囚的典故。查过,果然用了,说明记忆还可靠。但

他只用过一次,可靠得有些险。买《艺术与生活》,是想看他谈日本诗。这方面,他是行家。

    关于鲁迅的几本书,《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已为图书馆买去。

    买《隋唐演义》,除了重温童年听说书的美好日子,还想看看书中对杨素有什么描写,结

果没有。王学泰先生研究流民,《隋唐演义》也是重要的材料。

    借书,原想把鲁迅全集全部搬回来,根据索引,找有趣的题目贯穿着读一读。但书太重,

路远,搬不动,只借了两卷: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还有书信集一。

    重读杨绛和孙犁的散文。孙犁爱书,发自天性,无一毫杂念。有的书,他喜欢,但读不懂,

他直言无讳。读不懂,还是喜欢。这种人物,世已罕见。

    再读三曹的诗文集。曹操不去说了,曹丕实在很被低估,不公平。在诗的形式上,曹丕极

富开创性。文学史上强调他七言诗的成就,他的杂言,大开大阖,说不定还是李白的先驱。曹

丕之后,才有傅玄,才有鲍照。傅鲍二人,影响李白的歌行甚大。

    读完《建安七子集》。《陆机集》快要读完。魏晋南北朝,再读十余家的集子,可以告一

段落。鲁迅推荐书,这时期的文学,他推荐的是严可均和丁福保编的两部总集。暂时找不到书

,正好偷懒。北朝的文字,还有佛经翻译,过去所读不多,是一大缺陷。《洛阳伽蓝记》的文

字,二十年后重读,依然心惊。

    再读《列子》一遍。读《晚清四十家诗选》,所谓桐城派诗选,甚尊范当世。

    把馆藏汉三国晋南北朝文选若干种全部拿回,比照而读。书多为台湾所出,高步瀛的一册

,比较精当。明末小品,源出这一时期的书信和短文,但韵致远远不如,且多造作。南朝小品

,吴钧等的几封信就不必说了,即如刘峻几行字的《送橘启》,萧方等谈年轻人生活理想的《

散逸论》,乃至曹植很陈词滥调的《释愁文》,和明人比,格调还是清雅。当然有词藻的刻意

,然而意思总是比较真切,而且态度自然。

    2011-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抄书人
后一篇:葡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