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封信如何看待当下流行的积分制管理
(2022-04-16 19:23:04)
标签:
随笔随想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王老师:
我们学校的班主任都在实行积分制管理,就连学科教师也开始使用积分制管理。我从参加工作那天起,带我的师父就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用分数来量化学生行为。最初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方法特别好用,也特别有效,学生被管理的服服帖帖。我现在已经工作两年了,这个方法也已经用了两年,但最近我越来越觉得这个方法失效了,对学生的约束作用没有原来那么大了。很多学生开始不在乎分数,也有学生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分数。我想知道,你如何看待量化管理?
年轻的老师:
从实践上来看,积分制管理的核心是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使驴子前进,就要在它前面放一个胡萝卜引诱,或者用一根棒子在后面驱赶。其本质是这样一种假设——如果想让人积极参与某项活动,要么对其实施惩罚的威胁,要么给予奖励的引诱。很明显,积分制管理在尽可能使用外驱力,而忽视了内驱力的激发,更缺少了情感领域的建设。实际上,这种细致化到极致的“胡萝卜大棒”,跟当下管理界主流的激励理论严重相悖,其引发的种种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以上,我是站在积分制管理的全局来分析其利弊。倘若将积分制管理具体到我们的班级管理或学生教育上,我觉得其“弊”要远远大于“利”。在班级管理中,积分制的实现往往是选择一些常见的、重要的行为进行衡量,然后分别赋予这些行为不同的分值。比如,迟到一次扣2分,上课随意说话一次扣3分,作业未完成一次扣5分,等等。如此,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被是否迟到、是否课堂上说话、是否完成作业等关键性行为所衡量,而2分、3分、5分等累加起来则代表了其素质的高低。很明显,这种过于简单化的节点赋分策略,绝对不能真正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同时,这种积分制管理还会带来反方向上的作用。在积分制管理中,出了扣分以外,为了彰显奖励机制,还会存在一些加分项目。举个例子说,在好人好事这个加分项目中,拾金不昧会被适当加分,这就很容易导致班级里大量出现“捡钱”上交行为,而这些“捡钱”行为中大多是自己拿了自己的零用钱上交,以此来换取加分,用以平衡掉因不良行为而被扣除的分值,从而出现事实上的“拿钱买分”现象。这不仅与管理的初衷严重相违,更助长了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甚至有可能诱发学生的偷盗行为。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到积分制带来的学生之间恶性竞争,以及因分分计较而带来的纷争、矛盾和干戈,对于学生情感建设起到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至于你所说的,积分制管理在最初时效果明显,时间久了则有失效现象,这可以算是积分制的另一弊处。实践证明,但凡靠外在诱惑而产生的激情总会有丧失的时候,而积分制则完全依靠的是外驱力,所以其产生的效用会在一定时间之后慢慢消失。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学生管理上,绝对不能单纯依靠积分制管理,而要探索多维度、多领域的新探索。令人欣喜的是,在行为心理学研究发展的支持下,更多企业都在试图运用非货币激励主导下的内驱力建设来替代“胡萝卜大棒”,这也给我们的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内驱力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进行阐释,但其有着基本的一些实施要素,具体措施包括:创造学习环境的“正能量”,以主流带动整体方向;鼓励团队共享和团队奖励,破解个体之间的暗自较量;对于学生行为进行及时反馈,提高互动水平和沟通时效;多提供挑战性的角色或挑战机会,无限包容学生的错误或失败;让学生多角度探索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鼓励独立思考和创新行动;等等。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觉得当下的积分制管理有其价值,但也有不足,比较好的班级管理思路是,在积分制管理的基础上,探索更多元的评价方式与路径,以多元评价替代单一的积分管理,让我们的班级管理尽可能多一些情感在里面,让我们的管理更加追求内驱力的唤醒,而不仅仅是外驱力的设计。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班级管理也就更加接近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