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立认知比习得方法更重要

(2022-04-30 21:34:58)
标签:

教育

随想

随笔

分类: 教育随笔

【问】

有一位年轻教师说,他特别喜欢读书,特别是那些实用的技能传授型教育书籍。每次在书中读到那些高超的做法时,他都喜欢拿来用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之中。但是,当这些读来令人激动不已的妙招,被他拿过来用在自己的学生身上时,却并没有产生书中描述的美好效果,甚至会有出乎意料的“负作用”发生。他很困惑,为什么这些做法在自己这里失效了呢?应该怎么借助阅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呢?

    【答】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有很多人问过,也有很多人回答过。问的人多,说明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心态——读书就是为了获得方法,最好是能够得到点石成金的妙招。那么,这种想法对不对呢?对,也不对!对,是因为阅读的目的就是获得,所谓的“开卷有益”就是这个道理;不对,是因为读书的益处不能靠复制而来,还应该有一个深度加工的过程。

在《教育的情调》一书中,作者也有过类似的表述。在讲述了“教育者”“心理医生”和“父母亲”三个案例之后,作者表达了这样的一个观点:“阅读有关教育的著作虽然能给我们带来重要的知识,但是那些知识是外在的,它并不能使我们在与年轻人的日常相处中变得更善于思考或更富有机智。”换句话说,阅读可以让人增加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能直接变成能力和智慧。这里面既包括知识转化的问题,也包含知识如何转化成能力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弄清外来经验“失效”的原因是什么。当我们借助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到了某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后,可以拿来就用吗?这个回答是否定的,不可以。因为,任何成功都需要有效的方法与适宜的环境高度匹配才能实现,同样的方法在不同的事件环境中所产生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很多时候,我们从外部渠道获得了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直接将这种方法使用在另外的环境之中,很可能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尴尬。就像我们常说的“四颗糖的故事”,如果抛开了实施者的个人魅力,离开了彼时的教育环境,也很难产生好的教育效果。这也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个普遍性的问题:从书中读到的方法,为什么使用起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其次,我们要记住如何使用外来的方法。我们说,面对一个好的方法时,不能信奉“拿来主义”,但并不意味着“好的方法”没有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使用这些“好的方法”。

比较好的做法是:先了解每一种方法取得成效时的育人环境——包括学生、班级等外环境,再了解使用者的能力水平与自己的差异——包括个人是否完全理解方法的内核,在确定自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并能够掌控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后,然后再根据自己面对的环境适当调整方法,而不是完全照搬模仿。同时,在实施方法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优化实施路径,通过多次尝试去总结、思考这些方法的底层规律是什么。其实,获得底层规律的过程,就是揭示方法背后理论支撑的过程,也就是学习方法论的过程。从独具个性的方法,通过个人的多方探索,触摸到一般性的规律,这个从个性到一般的过程,就是从方法到方法论的过程。对一线教师来说,普遍缺少的就是使用方法论的习惯。

再次,我们要善于建立自己的认知系统。同样的事情,你努力了两三年,却还不如别人做了一年的专业,这份差距的原因就在于,是否构建出了自己的认知系统。如果我们习惯于使用方法,见到一种就去模仿一种,虽然尝试了很多,但都是碎片化的东西,这样就不容易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也就无法建构自己的行为模式。这就是很多人读了很多书,掌握了很多方法,看起来知识渊博却行动无力的原因。方法是人家的,你不过是拿来用了用,只是掌握了点皮毛,再怎么努力也还是一个模仿者。有效的学习模式应该是:先用方法来反推方法论——底层规律,再用方法论去指导、验证方法。如此循环几次,我们就能快速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顺利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如此,别人的方法就成了我们的智慧,也就实现了高效的学习。

从方法到能力再智慧,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我们仅限于对方法的模仿和借用,不深入挖掘这些方法背后的基本理论,就永远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长。还是以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为例,如果只是看到了陶行知用四块糖来教育学生,我们就也用四块糖来教育学生,这就是可笑的西施效颦。我经常看到有老师分享类似的案例,比如把四颗糖换成了四朵小红花,或者是换成四个小礼物,以此来体现教育方法的“与时俱进”,这种换汤不换药的简易模仿,依然无法得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精髓。其实,我们学习“四颗糖”的故事,需要关注的不是“糖”,而是这四颗糖所代表的底层理念——德育原则中的疏导性原则。我们需要借鉴的不是借用了什么样的“道具”——糖还是小红花,应该而是陶行知先生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基本策略。

我觉得,无论是通过阅读获得的外来经验,还是其他各种渠道学习到的优秀做法,我们需要遵循的无非就是从方法中获得方法论,再用方法论提升方法,以此建立起基于他人经验的独特经验,也就是自我的经验。如此,我们就建立了科学的学习精神,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此而已。

其实,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不迷信表层的方法,细探究底层的规律。规律,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