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爬坡式”成长
(2022-04-04 22:03:41)
标签:
随笔随想 |
分类: 教育随笔 |
在当下,教师的成长大多属于自然发生的累积性经验增加。
所谓自然发生,就是教师无意识的,在应对工作岗位职责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生的行为;所谓累积性经验增加,就是教师在长久的实践中天然沉淀下来的行动经验,趋近于文物包浆的形成或者茶垢的由来。也就是说,一个工作多年的教师,一定会有工作经验层面的积累,并且随着时间的递增积累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但是,这种积累大多属于浅层次的技能熟练,就像卖油翁的“手熟尔”一样,属于熟能生巧的表面功夫,几乎不会有根本上的创新性成长。
很明显,这不是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成长。那么,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成长呢?我觉得,当下的教师需要“爬坡式”的成长,就是那种具有跨越甚至颠覆品质的冲击性成长。这种“爬坡式”成长的逻辑,可以从两个互为因果的视角进行解读——有坡度,才有高度;有高度,才有坡度。前者解释了“爬坡式”成长的意义,后者解释了怎样才能走上“爬坡式”成长的道路。
我们先来谈第一点——有坡度,才有高度。昨天晚上,我参加了王亚楠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读书交流活动,一位工作室成员在分享感悟时说:“作者写的这些做法和经验,有很多我们也做过,但是作者却写成了书,我们却什么也没有留下……”这个感悟很真实,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醒悟式的表达,也是大多数教师一种生活方式的再现。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做了很多事情,解决了很多问题,却没有让这些实践和经验的价值最大化,既没有对实践进行回顾反思,也没有对经验教训进行梳理提炼,从而白白浪费了本可以助推自己成长的实践营养。其实,这也是造成教师成长不可见或停滞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我们认真分析教师的教育实践,你就会发现大多数人只是随着教育生活的洪流亦步亦趋,行为轨迹更近似于一条水平线——毫无坡度可言。我觉得,对一件事情而言,做了,一直做,重复着做,就是“非爬坡式”的成长;做了,一直做,在不断的改进中持续做,就是“爬坡式”的成长。还是以那位成员的分享为例,如果每位老师在解决完一个学生问题后,都能够对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反思,就可以发现事件处理的不足或经验;如果对这些不足和经验进行有效的处理,或改进或提升或形成可供借鉴的样本,就可以在以后处理类似问题时有更好的思路和策略,问题也就会获得更加完美的解决。如此,做——反思——改进——更好地做——更好的成效,这就获得了“爬坡式”的成长。我一直认为,只有坡度的远方才是高度,那种一马平川的平坦大道,只会让你停留在同一水平上。
再来谈第二点——有高度,才有坡度。为什么很多教师的一生会碌碌为无呢?那是因为他们缺少了“爬坡式”的成长。如果再继续追问,他们为什么没有进入“爬坡式”的成长呢?答案很明显,他们没有规划出教育人生的坡度。其实,坡度是需要规划和寻找的,要想在爬坡中获得成长,就要先拥有可供攀升的斜坡。甚至,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他们没有自己的斜坡呢?我想,这是因为他们缺少斜坡形成的另一端。教师行走的起点和一段时间后的终点,如果存在于一条水平线上,那就是随波逐流的“一马平川”。要想建立起必要的坡度,就必须把打算要落脚的地点设计在高处,也就是要有高处的理想。
当一个教师将行走的终点置于较高的地方,脚下的起点与终点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坡度,也就有了获得“爬坡式”成长的斜坡。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只有树立了高远的目标,人生才会拥有可供攀爬的道路,也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成长。为什么现在很多教师没有行动的激情和动力?大多是因为理想的缺失。在与一线教师交流时,越来越多的人被繁琐的日常和重复的枯燥所累,选择“躺平”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心态。其实,一个人越没有高远的追求,就越容易陷入疲惫不堪的庸常挣扎,也就会越发焦虑不安。相反地,当一个人选择了高处的光,就会在光的指引下昂首向前,脚下的很多磕磕绊绊就会被忽略,甚至会成为追光路上的悠闲与消遣。
我觉得,作为教师来说,只有走在爬坡的路上,才会拥有无限的希望和力量。因为,无限风光在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