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与当代心理治疗理论
(2020-10-02 22:59:03)
(1)道家强调人的自我意识。作为心理治疗学常用的领悟疗法,就是通过谈话,进行精神分析,帮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产生的原因,把原来处于无意识状态支配下的一些古怪行为,提高到意识领域中来,让其本人明白何以产生这些不正常的心理与行为,并认识到其无益性与危害性,找到问题的症结,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许多非器质性的精神障碍,就自然解除了。这种领悟疗法,是由专业的心理医生来启发、分析、诱导、讲解的。道家则是要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提高其自知自控的能力,来治愈由于自我意识水平不高而引起的一些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性癔症等功能性神经症。自我意识的第一步,即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而自我评价免不了要对自己人生的价值,即生存的意义做出评价。要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活在世上的意义,也就是道家所谓“不失其所”的意思。道家的这种关于自我意识的解释,正是当今流行的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学要阐释的根本原理。道家思想绝没有一味地把人看做是受本能支配的病态的人,也没有简单地强调用“刺激—反应”的机械模式来训练矫正人的行为,而是早就看到了人具有高级的自我意识这一点,这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根本方法。
(2)强调洞明世事,认识规律。外部刺激是客观的,而引起主体多大的紧张与焦虑,却是因人而异的。认识能力较强、洞明事理的或有思想准备的人,遇到来自外界的紧张刺激,较能用适宜的方式去应付;缺乏认识能力、不知道生活现实的严酷性、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应付紧张刺激的有效方式的人,就会表现出一些过度焦虑、过度抑郁、悲愤沮丧或者采取一些无效的行为。道家主张在认识上能做到高瞻远瞩,处变不惊,处危不慌,从根本上保持自我的心理平衡,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3)强调节制物欲,知足知止,调整期望值。帮助患者调整自己的期望目标,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不正确的目标或不切实际的目标,都会误导人的行为,招致失败与挫折。但人在确立目标时,总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难免有错,所以在实践中要反复总结,不断调整修正原来认定的目标,使其正确、合理。道家认为世事万物,自然有其必然的发展规律,主观的意志不能脱离客观的现实。期望的目标也需不断从理想化向现实化加以调整。否则,挫折与失败是难免的。心理健康的人,是时常体验到成功喜悦的人。“桃子”要挂在合适的高度,“跳一跳”能够摘得着,尝到“桃子”的美味,才能激励人们去继续努力奋斗。“知足者富”、“知足常乐” 也就是心理自我调适的最好方法之一。
(4)强调虚静、恬淡,调整心态。道家在心理自卫技术方面,也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世事纷繁、矛盾复杂的现实面前,道家指导人们要保持平静稳定的心态,冷静地仔细观察事物的演变,然后通过周密的思维,预测事物变化的结果。“返朴归真,师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独特的最响亮的口号,曾使无数中国人从紧张刺激的矛盾漩涡中突然获得解救,避免了心理上的失衡。在大自然广阔天地中,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新鲜的绿色食品,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放松神经的外部环境,比躺在心理医生的小诊所里,更有利于调整身心。世代信奉道家哲学的隐士们,还利用接近民众的有利条件,大量从事医药学的研究,对生命科学做出了一些有益的贡献。采药炼丹,虽然终究未能炼得长生不老之药,但在延年益寿、驱病强身方面,也探讨出一些有效的养身之道(诸如气功、吐纳、太极拳剑之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总不能算是过于消极的处世态度。
更何况大多数转向文学艺术的创作,诗歌、绘画、音乐等都在这些高雅之士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琴瑟相和、高山流水觅知音,不正是医治和预防精神疾患最佳的宣泄与升华吗?道家先贤们“与山川日月同寿”的胸襟真不可谓不博大,旷达的情志也不可谓不高远。他们致力于修身养性,积累知识,积蓄能量,说不定当社会需要时,就会像南阳诸葛那样随时准备放弃粗茶淡饭、麻衣布裤的茅庐生涯,投入到紧张的社会斗争生活中去。因此,返朴归真、师法自然作为人类生活的另一种方式,仍然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尤其对维护心理健康是功不可没的。中华民族的历代有识之士,都从道家思想中获得这方面的启迪。世上本没有神仙,但掌握了道家心理自卫术的人,精神上的宁静致远,往往表现为外形上的“仙风道骨”,道家隐士们在俗人眼里也就很容易被看做是飘飘然超凡脱俗的“神仙”了,道家也渐渐成了道教,被人顶礼膜拜了。当代心理治疗技术中,有不少沉思疗法、放松疗法、领悟疗法、系统脱敏等,在道家思想的实际应用中,往往也能寻到踪影,有待于进一步挖掘、研究。
(2)强调洞明世事,认识规律。外部刺激是客观的,而引起主体多大的紧张与焦虑,却是因人而异的。认识能力较强、洞明事理的或有思想准备的人,遇到来自外界的紧张刺激,较能用适宜的方式去应付;缺乏认识能力、不知道生活现实的严酷性、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应付紧张刺激的有效方式的人,就会表现出一些过度焦虑、过度抑郁、悲愤沮丧或者采取一些无效的行为。道家主张在认识上能做到高瞻远瞩,处变不惊,处危不慌,从根本上保持自我的心理平衡,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3)强调节制物欲,知足知止,调整期望值。帮助患者调整自己的期望目标,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不正确的目标或不切实际的目标,都会误导人的行为,招致失败与挫折。但人在确立目标时,总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难免有错,所以在实践中要反复总结,不断调整修正原来认定的目标,使其正确、合理。道家认为世事万物,自然有其必然的发展规律,主观的意志不能脱离客观的现实。期望的目标也需不断从理想化向现实化加以调整。否则,挫折与失败是难免的。心理健康的人,是时常体验到成功喜悦的人。“桃子”要挂在合适的高度,“跳一跳”能够摘得着,尝到“桃子”的美味,才能激励人们去继续努力奋斗。“知足者富”、“知足常乐” 也就是心理自我调适的最好方法之一。
(4)强调虚静、恬淡,调整心态。道家在心理自卫技术方面,也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世事纷繁、矛盾复杂的现实面前,道家指导人们要保持平静稳定的心态,冷静地仔细观察事物的演变,然后通过周密的思维,预测事物变化的结果。“返朴归真,师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独特的最响亮的口号,曾使无数中国人从紧张刺激的矛盾漩涡中突然获得解救,避免了心理上的失衡。在大自然广阔天地中,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新鲜的绿色食品,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放松神经的外部环境,比躺在心理医生的小诊所里,更有利于调整身心。世代信奉道家哲学的隐士们,还利用接近民众的有利条件,大量从事医药学的研究,对生命科学做出了一些有益的贡献。采药炼丹,虽然终究未能炼得长生不老之药,但在延年益寿、驱病强身方面,也探讨出一些有效的养身之道(诸如气功、吐纳、太极拳剑之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总不能算是过于消极的处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