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态度的转变
(2015-05-07 00:06:51)
态度的转变,实质上就是一种新的态度的形成,其转变的过程及其机制与态度的形成过程是同步的。这里着重分析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主客观条件及转变态度的理论等。态度转变的方法态度的转变指两个方面,即方向与强度。例如,有人对体力劳动的态度本来是消极的,后来变得积极了,这是劳动态度方向上的转变;有人对抽烟的态度不太赞成,现在变得很不赞成,这是抽烟态度上强度的变化。方向与强度有关系,从一个极端转变到另一个极端,既是方向的转变,又是强度的变化,而且说明了强度变化很大。就态度转变的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点。
说服宣传说服宣传有各种方式,如通过交换意见,参观访问,观看电视、电影等方式,都有利于改变人们的偏见及一些不恰当的信念。1.说服宣传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过分夸大会使人产生怀疑感与不信任感,过分缩小则不易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有人将同一型号汽车做了两则广告,一则广告说:“这种车门的内把手太偏右了一点,用起来不顺手,但除此之外,其他方面都很好。”另一则广告中没有这一条,全都讲优点。结果顾客都相信前一则广告。这说明实事求是地介绍优缺点能获得人们的信任,从而容易接受宣传的内容而转变其态度。
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宣传必须使人们的内心感到有压力与威胁,只能听从劝告转变态度以消除心理上的负担。也就是说,说服宣传必须晓以利害,又必须用理智的文字实事求是地提供信息。美国心理学家琼斯等人在20世纪50至6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他们使用三种不同的宣传方式说明龋齿和身体健康的关系。第一组以强硬的讲解方式,说明牙齿腐烂引起的痛苦和感染;第二组用中等程度的方式诉说,其口气不如前者强度;第三组用轻微的方式诉说。以上三种方式引起三种不同程度的焦虑:第一组显示出强烈的焦虑;第二组是中等程度的焦虑;第三组是轻微的焦虑。结果最注意口腔卫生的是第三组(被试者中有38%),第一组最少(被试者中有8%)。但是,近期的研究却获得相反的结果,实验者以安全行车为主题,设置两个组加以比较,结果是引起被试者恐惧程度越强,则态度转变也越大。
他们还研究关于打破伤风针的课题,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把被试者分为三组,分别接受不同宣传,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恐惧,也获同一结果(态度转变分别为39%、31%、1%)。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原冈等人曾重复了这一实验,结果同样。以上几个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在转变人们态度时必须注意下列两个问题:
第一,如果需要人们立即采取行动转变态度的话,则宣传应该能引起较强烈的恐惧心理,使这种恐惧心理转化为一种动机力量,以激发人们迅速改变态度。例如,安全行车的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如果不注意安全行车后果危险,发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从而很快转变其态度。
第二,如果宣传者要求人们可以延长一段时间改变态度,则不必过分强调危险。因为恐惧心理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但人们理智上却是清楚的,而且会逐渐占上风,认识到应该重视它,转变原先的态度。例如,抽烟致肺癌的宣传,过分作恐惧宣传反而会发生抵触情绪,认为不抽烟的人也会生肺癌;而弱化癌的危害性,宣传生癌只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也不会危险。但理智上终究认识到抽烟有致癌的危险性,应该戒烟,但迟几天问题不大。由此可见,情绪性作用和理智性作用对于态度的转变会因问题的性质而有所不同。心理学研究表明,宣传恐怖程度和人们的态度变化呈倒
“U”形的关系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