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能教我怎么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吗?告诉我怎么知道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我想知道他对我是不是真心,心理学家可以帮助我吗?…每当我遇到这类问题,我总是先解释说,心理学确实可以帮助你认识一个人,但不是你所说的“人”。你说的是道德层面的人,心理学只研究中性的、心理层面的人。当然,并非全部心理学都在研究人,其他心理学都在研究心理的局部,只有人格心理学才研究心理的整体。这是整个心理学中最高级、最尖端,也是基础最不牢固、门派最多的领域。甚至,连它最根本的研究对象“人格”的定义都还没有公论。
现代心理学来自西方。引进者要进行的第一个工作,恐怕就是寻找已经存在的中文词汇,或者创造新的中文词汇,来翻译外文的心理学概念。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先生将这种工作称为“旧瓶装新酒”———大部分心理学用词都是中文里原本就存在的,如“感觉”、“思维”、“情绪”等等。现在,它们均被作为注入心理学之新酒。然而,这些旧瓶却容易使人误解,以为里面还装着旧酒———它的传统含义、常识含义。心理学所研究的人性问题,同样也是道德家和艺术家的领域。所以,中国心理学家能够选择的汉语词汇,往往事先都包含着价值判断,而其中性的心理学含义则是后来才出现的。科学概念不应该包含褒贬评价。所以,读者需要在学习中先剔除有关术语的感情色彩,更要与它们的常识含义相区别。直到今天,这个对译工作也没有完成。不同的心理学著作对同一个外文概念会有不同的翻译。单是走出这不同译名的迷宫,就够初学者费许多精力。
比如,在心理学教材中,关于个性心理整体结构的概念就有两种译法:“个性”与“人格”,而它们对应的英语词汇都是“personality”。人格一词在涵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品格同义,是社会上的一般解释;二指权利义务主体之资格,是法律上的一般解释;三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是心理学上的解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