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2012-03-06 00:16:34)
标签:
少儿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学习心理问题杂谈 |
(一)理想与现实的心理冲突对大学新生而言,都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和要求走进大学校门的。他们认为大学有一流的教师、高质量的教材、丰富的图书资料、舒适的宿舍、幽雅的校园等等。但是,当他们真正踏入大学的现实生活时,面对每天要自己处理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面对多层次的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新的学习和竞争,往往与中学时代憧憬的天堂般美好的、富于理想色彩的大学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使他们产生失望、失落感,也使他们感到现实生活的困难。当理想的大学生活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差距造成心理落差时,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也不肯改变自己,于是遇到挫折就会产生苦闷、厌倦、消沉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二)角色定位产生的心理偏差环境的变化引起大学生对自我的重新定位。由中学到大学,每个学生都会经历一个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再定位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否顺利通过,反映了每个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每个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在原有的群体中,可以说都是较为优秀的,都有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他们带着过去的辉煌来到了大学,汇聚成为一个新的集体。在这个新集体中,只有少数人能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多数同学要从优势角色向普通角色变化。这一转变引发了他们对自己定位的困惑,自卑、抑郁、退缩等心理问题常常就会发生。一位大学生这样描述了她入大学后的角色困惑:“我是被鲜花掌声和荣誉簇拥着长大的女孩。我的学习成绩优异,多次在比赛中获奖,在工作中我连任九年班长,做过学生会的文艺部长、团委会的宣传委员,在无数的光环照耀下我就像一个骄傲的公主,这使我形成了自傲的性格。但这里人才济济,我只是这个环境里的小角色。我努力过,但并没有获得更大的收获。我感到内心的失落和压抑,这种苦闷比其他人更强烈。我对自己失望了,开始自我放纵,成了享乐主义派,但这却与我的性格发生着强烈的冲突。我选择逃避,隐藏了自己的才华,成了一个封闭的人,我再也找不到曾经的光彩,在一个狭隘孤独的空间里,我不断发现自身的缺点,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最终产生了恶性循环,使我产生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像一块阴云一直笼罩着我,更加影响了我的生活。”许多大学新生在步入大学后都经历过像这位同学这样的角色转换的心理困惑。
(三)学习适应不良的心理困扰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方式。当大学新生到了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之后,由于学习内容、方式、特点、习惯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因而在由中学学习向大学学习转化过程中难以适应。高中时期的学生进行的是以应考为目的的学习,学科的内容、学习的进度都是固定的。而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可根据个人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设计。老师上课一般都是踏着上课铃来,踩着下课铃走,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较多,而在课后的理解、消化、巩固等各个环节要靠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因此,除上课外,其余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学习有很大的自主性、独立性。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和计划性,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而不少新生仍对中学那种灌输式教学方式产生依赖,对大学的学习感到难以适应。因此,面对学习上的这些变化,一些学生不知如何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去获取知识,缺乏学习的计划性、目的性,平时觉得无事可做,产生空虚无聊的体验,影响整个学习面貌。
(四)人际交往不适产生的心理失调大学与中学人际关系相比,交往的范围更大、频率更高、内容更多。大学阶段由于是集体生活,学生要面对班级、年级、学院、学校的各种机构、人员,并与之交往。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大学新生而言,一方面,他们本来就相对地缺少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存在某种程度的封闭性,造成 “开放性”的先天不足,同学之间缺少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有的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甚至出现外部行为与内心体验不一致的情况。但他们的内心渴望友谊、理解、尊重、关心,迫切希望有知心朋友,但又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网络在给学生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感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性格偏内向,与他人缺少交流,孤僻,回避与人交往,待人冷漠,除上网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因此,对大学新生而言,情感的封闭与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就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极容易使他们人际交往受挫,产生焦虑不安感、社交恐怖感等。
(五)生活不适应的心理挫折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家庭到学校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性格、情趣、爱好等)的培养。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最终使成绩上去了,但缺乏生活基本技能的锻炼。在生活方面,他们表现出无能,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怕苦怕累,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意志方面,表现出精神脆弱,受不了委屈和挫折,缺乏容忍其他人和事的能力;在人际方面,表现出清高、自负、唯我独尊、不善于团结、缺乏善待他人和帮助他人的精神。进入大学后,面对环境的变化,不能很好地计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等事项。如不会安排时间,不习惯集体生活,容易发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摩擦和冲突并无力自行解决,缺乏与社会打交道的经验,缺乏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当环境变得与以前不同时,就承受不了,不知该怎么办,继而产生苦闷、忧虑、想家、痛苦、厌烦的消极情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