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衡量心理健康的方法
(2011-10-12 23:43:11)
标签:
少儿常模心理健康社会行为判定杂谈 |
(一)统计学方法这种方法也称为常模比较法,它以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以心理健康的常态作为统计的依据,使用心理学家编制的标准化心理量表为工具,制定出某一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总体平均标准———常模(norm),然后把不同个体测定的结果与常模进行比较,判定其心理健康的水平,并根据差异的大小分为不同的心理健康层次。如广泛使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等都是基于这种逻辑设计的。
(二)社会适应判定法 它以个体行为的社会意义及社会适应性为出发点,以社会行为规 范为准则,考察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借以判定其心理健康水平。此方法虽然在某些时候是正确的,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毕竟违反社会行为规范与心理异常不能视为一回事。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由心理不健康而导致的违规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并且社会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发生改变。严格地说,这种方法 第是一种社会学标准,并不是心理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以个体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生活为标准。
如果个体能心理够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和谐,并能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有效地发挥自己健康的心理机能,通过适当的行为适应或改造环境,达到满足自己生存和发教展的需求,其心理就是健康的主观影响,操作缺乏客观性。
(四)主观病痛法教育这是一种依据个体的主观感受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人心理们对自身的心理正常状态会有某种程度的认识,这是衡量自身当前心学理状况的内在依据。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处于严重的焦虑不安、抑郁、心绪低落等状态,可以说其心理异常。这种衡量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用,但由于它没有外在的统一标准,随意性大,因此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正式衡量标准来使用。
(五)症状判定法症状判定法以个体是否存在某些生理和心理异常的症状为依据,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判定。此方法临床应用较多,但效果取决于判定者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异常的多种症状的熟悉程度和进行多方 面身心检查的判断程度。事实上,上述几种衡量心理健康的方法各有优劣。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及具备的条件选用一种或几种方法,也可以将上述各种方法综合使用,相互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