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的质量通常被认为是决定青少年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模仿对于获得新行为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所以父母的行为往往是孩子学习的一个决定性来源。也正是这个原因,人类学、犯罪学专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们都非常重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并试图找出二者之间的一些关系。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进一步得出,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不正常关系,缺乏情感和交往的安全,不利于满足基本的需求,贫困及其家庭内部的情感和交往关系的创伤,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孩子们心理的不健康发展,从而出现诸如自我、偏执、孤独、反社会等不良心理。社会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曾经做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试验。在这个试验中,根据托儿所的孩子们的人际侵犯性先给他们各自评了分,然后将他们带到一间摆满玩具的房间里,玩具中间包括一个吹气的大洋娃娃。一组孩子看着大人对这个洋娃娃拳打脚踢,另一组孩子在电视录像上观看同样的行为,第三组孩子观看一个打扮成猫模样的侵犯性模特。另外还使用了一些参照组,其中包括一位模特以非侵犯的方式玩这个洋娃娃。在让孩子们受到轻微挫折后,再允许他们玩这个玩具。这时观察这些孩子的行为,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观察者发现观看侵犯模特的孩子表现的侵犯行为增加明显,在电视中观看模特所产生的效果与观看侵犯模特行为的一样强烈,只有观看打扮成猫的模特的小朋友对洋娃娃的侵犯程度要小一些。班都拉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孩子看一部电影,影片中一位成年人因为新奇的侵犯行为受到奖励,那么孩子就会模仿这位成年人,而且这种模仿产生的次数很高,成年人如果受到惩罚,则模仿很少发生。这些试验告诉我们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对于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此外我们要看到孩子们在模仿对象上是有选择性的。
他们模仿一些人远胜于模仿另一些人。事实上大多数的孩子最爱模仿的人有三种:第一种是那些重要人物,如著名政治家、学者、电影明星等;第二种是他们常常见面的人,如教师、父母等;第三种是那些与他们同年龄、同性别的人。在这里父母显然是第二种,他们往往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父母成为强化的主要来源,所以孩子未来的侵犯行为极大地依赖着父母如何对待他以及父母自己的表现。有一项研究表明,对自己的孩子比较独裁的父母,在他们自己是儿童时,他们的父母往往对他们就非常独裁;反之,对自己的孩子比较顺从的父母,在童年他们的父母对他们也比较顺从。班都拉在通过自己的大量研究后指出,那些富有侵犯性的儿童,大多数有较强侵犯性的父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们为自己的孩子的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楷模作用。由此可知,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父母感情和希望的寄托,中国传统历来十分重视这种亲情。父母竭尽所能地保证孩子的营养,给孩子接受尽可能好的、尽可能多的各种教育,但心理教育、人格塑造的问题却被众多的父母忽视了。很大一部分孩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心理问题,但这个问题却没有引起大多数的家长们的注意。家庭是孩子最先成长和接受教育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儿童期的心理发展状况对青少年时期乃至人的一生都有关键性的作用。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西方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特别强调,一个人的人格是由幼年的经验所决定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也认为,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是自幼逐渐发展青少年人格塑造而成,至青少年期就大致定型,虽然进入成年期以后,性格仍将继续发展而产生若干改变,但这些改变通常只是程度上的,而非类型上的改变。心理咨询实践也揭示那些表现出种种神经质倾向、神经症症状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儿童时期不当的家庭环境、家长教育方式和不良刺激的结果。一个人心理问题的形成时期越早,潜伏时间越长,改变的难度也相应越大。但多数家长对此了解不够,做得不理想,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埋下了祸根。它慢慢地生长,直到某一时刻,在外界的不良因素诱发下,致使其加剧或爆发。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得到较好的辅导,有良好的环境,则早期的不良影响可以得到调整;如果以后的环境不佳,则会变本加厉,青少年时期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问题。
所以,家庭对青年人格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青年在独立生活之前,多数时间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深印在青年的心灵上,影响青年个体未来的生活。一般来说,人的社会化过程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领域,一是接受家庭教育的熏陶,一是接受社会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舆论引导)和约束。在成人阶段之前,家庭教育要比社会教育更基本,内容更丰富,与道德人格的形成关系更大。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人们总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开始认识世界,走向社会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不知不觉影响青年的成长。家庭教育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许多人是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言行接受社会规则,完成社会化的,因此家庭教育对道德人格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所谓家庭环境的优化,就是父母应确实担当起育人的职责,既不应娇宠和溺爱孩子,也不应过分苛求孩子———过与不及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只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实施正当的家庭教育,青年的道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