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学们对自卑的不同看法

(2011-07-23 22:52:31)
标签:

阿德勒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自卑感

心理学研究

杂谈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霍妮(KarenHorney)曾用一句话阿德勒评价阿德勒,说他如果不是追随了弗洛伊德,将是个一事无成的人。这一评价虽然极端,却也道出了一个极富启发意义的事实: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与弗洛伊德决裂的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既力图在批判的基础上超越弗洛伊德,又不免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知晓了两人的分歧所在,无疑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评价阿德勒的理论。简单地说,阿德勒同弗洛伊德在理论上的分歧,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如果说弗洛伊德在追寻精神病根源和分析人类心理活动时很重视内部心理因素的话,那么阿德勒更为强调的则是社会生活过程的作用。阿德勒就花费了许多笔墨辨析环境对儿童心理所起的重要影响。而在治疗精神病症时,弗洛伊德很重视那些已经压抑成潜意识的“以往经验”所起的作用,认为治疗的关键就在于找出导致神经症的以往经验;阿德勒则认为以往经验仅仅是产生神经症的一个根源,疾病的治疗主要取决于外界环境的改变和患者适应能力的培养。
    (2)弗洛伊德十分强调性的因素,将性视为几乎所有人类行为的动力,而阿德勒则认为促使人们行动的是“追求优越”的欲望。
    (3)阿德勒的心理学以“自卑感” 为中心概念,提出了“补偿论”。他在论述中强调,人人都有自卑感,自卑感促使人们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补偿。补偿程度和效果因人而异:有的人因中途退缩而达不到补偿的目的;有的人努力地达到补偿与自卑地位的平衡;还有的人则会使补偿超出原来的自卑感即 “过度补偿”,结果,原来的自卑地位转化成为“优越地位”。自卑感表现在性的方面,就出现了女性的自卑感,其结果使女性产生 “男性钦羡”,意即女性拒绝承认女性角色,争取成为男性角色。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虽然填补了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空白,但又未免矫枉过正,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则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他指出,心灵明确地为肉体设定目标,有自卑感的人之所历史上最具影响力以能够产生“补偿”现象,正是其有意识地追求优越感目标所致。弗洛伊德之所以对阿德勒大为恼火,原因之一就在于弗洛伊德认为阿德勒的观点必然走向对潜意识理论的否定,从而威胁到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根基。阿德勒的思想对后世的心理学家影响既深且广。从具体观点上说,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强调主观和社会因素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启发了以霍妮、沙利文、弗洛姆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而他对人性和人生的乐观态度,对个体的关注又为人本主义者所继承,而他对意识自我如何影响个性的重视则推进了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研究。从方法论角度看,多次强调人格各方面的一致性,这正显示了个体心理学在方法上的整体性原则:将人视为主观与客观、意识与潜意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整体,置于家庭、周围环境和社会的意义场之中,
      通过对自卑和优越、生活目标和生活样式、社会兴趣和创造性自我等的研究全面了解人的心理。弗洛伊德的学说将人格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而阿德勒则将人格视为一个紧密契合的统一整体,从而开创了精神分析的整体论先河。阿德勒的另一项开创性贡献是,在心理学研究中,他不但注重探索人的主观世界,同时又十分强调人与自然、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反复强调“职业、社会和性”三大问题正是这一思路的典型表现。个体心理学的这一取向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倾向,心理学史家墨菲对此评论道:“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是第一个沿着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