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本体自省张爱玲性不懈寻求
(2011-01-29 00:25:12)
标签:
张爱玲
女性意识
自我意识
性别角色
主体意识
杂谈
|
分类:
中国的读心术
|
张爱玲创作中对人性不懈寻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她自觉地站在女性立场上,以女性的视角,清醒地“张看”父权制度下女性在经济和精神上丧失独立性后的生存处境和历史命运。在展露和批判63以男性中心社会加诸女性身上的种种不合理不平等的待遇的同时,也对女性自身的弱点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深刻的反省,同时她还以自觉的实践方式力图展现女性之所以成为女性的本体特征。这种对女性本体的关注和探索,是张爱玲自我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早熟早慧与自我意识的较早觉醒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张爱玲早熟早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她的自我意识觉醒较早,在她很小的时候便很突兀地显现了出来,而这种自我意识的突兀显现反过来又促进她才智的更快发展。在张爱玲的自我意识中,她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或说认识———她的女性意识———是最为根本性的。这种女性意识,构成了张爱玲的自我认知和个性发展的基础。
她的自我意识的其他方面,都与她这种突显的女性意识密切相关。在散文《私语》中有这样一段话,记叙她三四岁时的一件事情;因受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影响,领张爱玲的保姆“何干”,在领弟弟张子静的保姆“张干”面前,自觉心虚,凡事让着张干。而张干虽然裹着小脚,却伶俐要强,处处占先,张爱玲不能忍受她的重男轻女的论调,常常和她争起来,但总被张干压吓,辩不过她。这件事,使张爱玲很早就意识到男女平等的问题,并郑重地下决心:“我要锐意图强,务必胜过我弟弟。”这里,小张爱玲也许还没有意识到:同是女性的两个保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表现了女性自身在父权制度下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某些弱点,这些弱点反过来不自觉地维护着父权制度压迫女性的实质。但毫无疑问,她从成人世界对男女有别的态度中,认同了自身的性别角色,产生了初步的女性意识,并认识到:在社会地位上,现实环境已经既定地使女性地位处于男性地位之下,因此,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生而“不幸”、“命中注定”的。所以,她在认同自身女性角色的同时,也认识到自身的某种危机。然而可贵的是,她没有认命,而是下定决心抗争这种“不幸”,用实力胜过在她眼里作为男权代表的弟弟。这是一种朴素而弥足珍贵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表现。这里所谓的女性主体意识,是相对男性主体意识而言,是以女性视角对两性的历史地位进行观照与反省的结果。张爱玲的这种女性主体意识,在她长大后,当她站在女性的立场,进一步对自身的特征进行审视和定位,从而追求属于女性本身的色彩时,就成为一种女性本体意识。二者均属于女性意识,而且两者实际上也有相契合之处。如果上述的《私语》中的事情属实,那么张爱玲的这种女性意识的发端,对于三四岁的小孩来说,的确是比较早的。张子静后来对此发表看法:“我姐姐早慧,观察敏锐,那么幼小的年纪,已经知道保姆的勾心斗角,从而‘想到男女平等的问题’。我虽然只比她小一岁,对这些事却一直是懵懂无知的,觉得保姆都差不多,无非是照顾我们起居生活,吃饱穿暖,陪我们玩耍,不让我们去打扰大人们的生活。”①此亦可反证张爱玲的自我意识发展得的确比一般的同龄同辈人要快些,尤其是她的自我意识中的女性意识,更显得突兀早熟。我们从她对女性作为社会角色的理解,更可看出她的不同一般儿童的早慧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一般在6岁时,虽然知道了解剖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但一般要到9岁时才会对性别角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有所认识并开始产生认同;这种认同是在遗传和环境互相作用下形成的②。那么,张爱玲的女性意识的早期发展,除了遗传因素不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而在此略去之外,环境因素主要来自哪方面呢?我们认为,主要是源于家庭。也许,当知道自己属于解剖学上的女性性别时,她并不清楚这种性别角色的社会意义。然而在保姆们的态度里,她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在男权文化环境中,女性被先天地定格为男性的附庸。
稍长后,她对父母在家庭里、社会上的地位的不同的认识(如男人大多握有经济权、决定权,可以纳妾等,而女人则必须遵从“三从四德”),更加强了她的因性别意识的早觉而产生的危机感,并且认识到女性千百年来所具有的一种“原罪意识”:女人是生来比男人低贱的,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物。于是她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追寻一种朦胧的女性主体地位,追求一种女性的本体性,成为自尊自强、独立自主而又不65失去女性特征和女性光彩的优美而自在的存在。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