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性别心理学研究涉及面广,资料文献很多,但真正对性别差异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则不多。有关性别差异的研究成果,多数是在从事其他专题研究时,作为对抽样资料分组的需要附带分析而获得,因而成果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所涉及的范围基本沿袭国外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有关性别差异心理起源问题的研究这里所指的两性心理差异是指人们的心理过程、个性品质、社会行为方面的差异。
性别差异的生物基础染色体、性激素和脑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性别差异的生物基础。任何智力活动和行为的产生都有生理基础,两性差异的某些方面也有直接的遗传原因,如在空间知觉能力方面较为明显。生理因素对个体出生后的性别心理差异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而且目前尚知之甚少的问题。国外学者对此进行过一些研究,而我国的研究资料则较少。尽管我们了解男女之间在遗传基因、内分泌和解剖学等方面的差异,但这些差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就现在所知的情况来看,它只是在极少的方面起作用或起间接作用,这些差异是否能转变为实际的性别差异,则须视环境而定,因为生物上的差异透过社会力量产生影响,可能被扩大或者缩小。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2.性别差异心理的社会根源社会因素是形成性别心理差异的另一原因,也是决定性的原因。性别心理差异是生物基础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里,我们把社会因素大致分为家庭、学校和大众传播媒介。
(l)家庭的直接社会作用父母对性别定型的了解,他们所具有的性别角色的标准及对性别差异的信念,肯定会渗入到他们培养后代的实践中。研究表明,从婴儿出生时,父母便根据性别以微妙的不同的方法对待他(她)。父母对女婴轻轻地说话,而教男婴学跳跃;对女婴更加充满深情和温柔,对男婴的好动和调皮则更加宽容。成人们倾向于把女婴的哭泣解释成害怕,而把男婴同样的表情说成不高兴。所以,男、女婴儿可能甚至在头几个星期里就学会了不同的社会行为。此外,父母衡量女孩的标准是她的温顺和讨人喜欢的程度,而不是竞争的能力。相反,男孩受到更加严格的训练。人们要求男孩经常表现他的“男子汉气质”,如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人的男孩到6岁必须举行入社仪式。入社仪式是在男孩鼻子上穿洞。穿针时,先用小树枝插入,再将野猪牙或鸟爪等物插入。
(2)学校教育学校是人们社会化的专门机构,是对儿童进行正式训练、培养儿童各种认知和学习解决问题等技巧的场所,也是孩子从家庭向广阔社会过渡的中间环节,孩子们的性别角色知识在这里得到扩展和深化。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行为差异。最明显的方式是根据性别来确定课内和课外活动———课程、爱好、运动。另一个影响是来自教师的态度:更加关心男生的成绩和他们升大学的机会,相反,并不十分鼓励女生接受高等教育。教科书中也充满了孩子和成人怎样按照性别来塑造自我的传统观念。在学校潜移默化的教育中,男孩接受了必须走向外部世界的教育,女孩接受了女子应当面向家庭的教育。
(3)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即电影、书刊、电视和广播。这是强大的使人适应社会环境的工具。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影响极大,成为塑造人的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与性别心理相联系,大众传播也日益引起许多心理学者的关注。在许多文艺作品中,妇女的典型形象是贤妻良母,偏重于感情取向,而非事业发展。所以,大众传播媒介所展示的男女性别差异,必然会影响到男女儿童对性别角色的模仿学习和认知发展。
(4)性别角色刻板观念性别刻板观念是指一定社会文化中传统的、被广泛接受的对两性的生物属性、心理特质和角色行为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期望和要求。它是来自特定文化背景对第十章 性别差异心理学 两性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之一。性别刻板印象一经形成,便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广泛的影响。在我们的社会中,性别刻板观念表现为:在体能上,通常认为男性高大、强壮,女性纤弱、苗条;在心理特质上,通常认为男性刚强、自立、粗犷,女性温柔、依赖、细心;在角色行为上,通常认为男性适应社会工作,女性适宜家务等等。性别刻板观念的形成主要受到来自家庭、社会期望、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学校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自婴儿一出生时,就可从其父母身上体现出来。其后,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其他成人也常常区别对待男孩和女孩,并对孩子的行为按性别刻板印象做出不同的评判,从而对儿童施加性别强化的影响,以塑造孩子的性别心理和行为。
除此之外,性别刻板观念的形成还要受到来自个体内部认知机制作用和角色认同的影响。人们一旦形成性别刻板观念后,就总是按照性别刻板印象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作用于他人,因而会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广泛的影响。对此国内学者李林仙(1995)作过较全面的研究,把性别刻板观念的影响概括为影响人们的知觉、对事情的归因、记忆的内容、行为动机以及对玩具、课程、职业等的选择,也会影响家庭和人的身心健康等。
本文来源: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