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网
人格(Personality)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概念。哲学家、伦理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心理学家都以各自的取向在研究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特质的综合体,而这些稳定的特质会在不同的情境、不同时间影响行为模式的特征。说得简单些,人格就是一个现实的人,就是一个“蕴蓄于中而形诸于外”具有特色的人。这种解说看似简洁,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由于人格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从事研究的心理学家的视野不同,因而在人格心理学领域便形成了多种观点,其中主要有6种观点,即生物学观点、学习论观点、特质论观点、精神动力论观点、现象学观点和社会文化论观点。人格研究的生物学观点(Biologicalperspective)着眼于探讨人格的遗传生物基础和生理机制。这种观点古已有之。例如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460?~377?B.C.)就认为人们的气质是由其体内的4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的混合比例不同所决定的。后来巴甫洛夫(IvanPatrovich.Pavlov,1849~1936)认为气质是由个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的不同所决定的。有一种人格特质叫攻击性,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认为这是由个人与生俱有的死亡本能所驱使的;也有人认为这是由脑的发育不正常,特别是额区两侧不对称所致。虽然生物学观点在人格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现实生活中人格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对于人黄希庭心理学文选格的遗传基础和神经机制的知识还知之甚少,仅仅依据生物学的知识来阐释人格,显然是不妥当的。人格研究的学习论观点(Learningperspective)关注的焦点是人格如何从后天习得,强调人格和行为上的差异来自或主要来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学习经验的差异。这种观点通常用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conditioning)、操作条件作用(Operatecondi-tioning)以及社会和认知学习(Socialandcognitivelearning)等的实验结果来解释人们在人格和行为上的差异。例如约瑟夫森(Joseph-son,1987)研究过小学二、三年级的男孩,让他们6人为一小组观看暴力或非暴力电视片,结果发现观看暴力电视片组比观看非暴力电视片组攻击行为明显增多。儿童的攻击行为受到奖励比受到惩罚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学习论心理学家主要关注客观的刺激和反应的记录,而对于介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心理机制不加以推测。不揭示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显然是不可能阐明人格形式的真正原因的。人格研究的特质观点(Traitperspective)强调人的个别差异和个体的整体功能,以特质的概念来假定行为的跨情境的一致性和跨时间的持续性;并认为存在着一些特质维度;人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他们在这些特质维度上表现程度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构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