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心理咨询行业

(2010-01-21 14:47:42)
标签:

心理咨询行业

来访者

精神科医生

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

健康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的职业,目前处于孕育、萌生阶段,尚未形成气候,社会对执业心理医生的需求远未达到供不应求的程度。心理咨询业未来的发展必须突破来自两方面因素的困扰:一是在医疗卫生系统必须突破传统的“精神科医生看心理疾病”的模式,结束临床心理学长期充当精神病学“女佣”的格局,将目前医疗机构的“心理卫生中心”或“心理科”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机构,而与精神病院相区别,减少“简单问诊+药物治疗”对来访者的误导和概念混淆;二是要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非专业人员从业”的混乱局面,规范心理咨询的职业行为,强化心理咨询师在从业前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学习与临床技能训练,用“疗效”说话,增强社会公众对心理咨询的信心。显然,这也有赖于心理咨询作为独立的专业领域而不是精神科医生的辅助治疗手段在临床上所取得的有效进展。第三种假设:心理咨询是一项助人助己的事业,所以我可以选择通过从事这个职业解决自己的问题。学习心理学真的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吗?

      为别人做咨询真的能改善自我心理状况吗?也许能,也许不能,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是,凡是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为出发点的从业人员几乎无一例外地难以进入真正的职业状态,而且其中为数不少的人由于咨询面谈而加重自身心理问题和矛盾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因为“对号入座”而陷入焦虑并出现不恰当行为的人也不少。因为咨询面谈是指向来访者的,而不是指向咨询师自己的帮助行为;任何有利于咨询师人格成长的结果仅仅是咨询行为的附带收获,而不是咨询行为的初衷。所以,当你把从事心理咨询作为自我改善的途径时,无异于将咨询过程和来访者当作你转移焦虑的工具,这样的面谈已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咨询面谈,而更像是“两个来访者”之间的相互倾诉和咨询师在自我表达。以心理咨询作为自己的职业不仅难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也难以有效地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其他重要的人际关系对象。因为在诸如夫妻、母子、姊妹、情人、朋友、上司与下属这样的“相从关系”中,你所要帮助的对象的问题或许就与你有直接的关系,你的焦虑或许就来源于这种“相从关系” 本身,因而实际上你缺少一面客观反映你和他们之间真实关系的“镜子”,缺少一个由“面谈者”所建立的“保持中立”的参照体系,你既是咨询师又是当事人的双重身份使你难以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在这样的关系中, “试图通过向别人提供咨询来改变别人而不是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处理的问题,这种心理咨询面谈往往是无效的。我仅仅想强调的是,心理咨询师应该力图将自己的心理问题解决在职业关系以外,而不能带入职业状态之中。作为从业者,还应该清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别人的帮助对你来说很重要,以“来访者”的身份接受分析,也许是你走近职业起点的必经之路。

                                 本文节选自 原圆成心理咨询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