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师角色的变化。如果你还处于在“教”师”与“讲”师这个角色而不是“导师”的话,那就应该觉醒过来,及时转变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是一个教知识、教技能、教方法的老师,而不是指导学生学知识、学技能、学方法的老师。老师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而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的程度。老师为了多教,所以就必须多讲。一旦多讲,于是就变成了地道的“讲师”了。结果一节课下来,老师讲累了,学生其实也听累了。老师在自己预设的“讲”路上拼命地跑,学生在“听”路上只好拼命地赶。不管学生能否赶上,老师心里总是想着要把自己的路走完。不难想象,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上课不是无可奈何就是疲惫乏味。尽管老师的授课很精彩,自我感觉也不错,也曾收获笑声与掌声,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可能马上有一半的知识就已经还给老师了。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单向的传授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只能被动地吸收,根本谈不上任何的思考、加工与建构。所以在真正的考试中,学生知识的遗忘率那么高就一点也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无论你是“教”师还是“讲”师”都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老师。真正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构建知识的应该是他们的“导师”。这里的“导师”,就是能够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学习导师。学生真正需要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学生本身亲自感悟、体验、实践才能逐步获得和形成。为了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建立一种自主学习的责任感,为学生提供探究、讨论、交流、分享与展示的平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三导”功能:即导思、导学与导练。导思: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在预习、学习中思考和学后、练后与考后的反思;导学: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导练: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审题和答题。
总而言之,一个单纯的“教”师或“讲”师都不是好老师,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一个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生、服务学生的“好导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