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大荔观古寺塔

标签:
人文古迹观光随拍旅游 |


周日,天气晴好,两口子带上小外孙,叫上朋友出门奔向大荔县春游,想一观丰图义仓。
我们行驶在G108国道上,快进入大荔县的地界时,远远地看到路南有一古塔耸立,看上去有点偏斜。我们在古塔处的路旁停了下来,四下观览高耸入云的古塔,古塔在砖砌的院墙里,大门紧锁,只好拍照离开。
回来“按图索骥”,方知是来化古塔,也叫庆安寺塔,为庆安寺镇风宝塔,处在渭南市临渭区来化镇东。该塔始建于唐,重修于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华州大地震时塌毁,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建。9层佛塔约有30余米高,塔基正方形,有36券形门窗,下层每边长6米。在一层外壁有砖刻:“镇风宝塔”、“维大明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忽天震地裂,摇倒舍利宝塔一所。”二层两壁石刻:“大明国陕西西安府渭南县来化镇庆安寺重修塔记”:“夫上古设塔时,左有洛水,右驿柳林,于是望景观卜,而竖塔于此,待以壮风光,美瞻视,镇四方。”
1979年市政 府拨款对塔进行加固,2004年再次进行了全面修缮。现寺毁塔存,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此图选自网络)
途径大荔县城,在北大街北端十字路口的文殊广场有一座文殊塔。文殊塔始建于宋,重建于清,再建于民 国。文殊塔高约20米,是六角七层、阁楼式空心砖塔,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殊塔因“文殊阁”而得名。“文殊阁”高三层,为“同州长兴万寿禅院”的主体建筑,建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文殊阁早已倒塌。清道光二十年(1840)在阁基建塔立碑,命名“文殊塔”。塔共四层,光绪四年(1878年)冬,又续增三层。民国战乱,塔顶及塔身半壁被摧毁。民 国廿五年(1936年)抗日爱国将领、民 国中 央执行委员、驻军冯 钦 哉倡议,在“长兴万寿禅院”故址,兴建“方山公园”,又在“文殊阁”基础上重建文殊新塔。塔内置螺形木梯和栏杆,可攀沿旋转而上。1986年又增固塔基,成为街心花园。
4、
5、
6、
来到位于大荔县城东19公里处的丰图义仓,在仓房顶上向北望去有一座金龙寺塔,简称金龙塔。其西紧邻岱祠。金龙寺塔坐落在古黄河西岸上,原是金龙寺内的主要建筑,为原朝邑县十二景观之一。西面是大一村,西北面是大寨子村,东面是老朝邑。
说到朝邑县,是因为黄河改道和1958年修建三门峡水库,而将平民和朝邑分别撤县并入了大荔县,而今保留朝邑镇级建制,为大荔县东部规模最大的建制镇。据《朝邑县志》所载,朝邑一名始于西魏大统六年(540年),已有1400多年历史。
金龙寺塔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地震塌毁,明未重建。该塔为八角七层,密檐式砖塔,高约25米。底层周长28.4米,直径9.1米。外檐下角有砖雕转角斗栱,底层东向有拱门;二层至七层,每层东、西、南、北四方各筑一小券门;塔刹为馒头状。据文献记载登临览眺,则见西枕华原,东揖中条山,北镰山,南视雄姿华峰,左右环视黄、洛、渭等山水名胜。
7、
8、
↑从丰图义仓望向金龙塔、岱祠。
9、
10、
岱祠,又名东岳行祠、岱祠行宫、崇佑观、东岳庙,原为一完整的建筑群。相传为春秋时期鲁班所建,唐贞观元年(627年)重修,宋政和八年(1118年)敕赐崇佑观额,明隆庆六年(1572年)增修殿宇,清时又多次重建。历史上的岱祠建筑雄伟,沿中轴线,前为山门,中岑楼(乐楼),东歌楼、西戏楼、广场、石牌教坊、左钟楼、右鼓楼、香亭、长春阁、献殿、正殿、寝殿;寝殿东、西、北三面连13间围廊环绕,拓基砌台,并有东、西耳房陪衬。东庑药王殿、温神殿;西庑有关圣帝祠、圣母祠;东、西庑并有七十二山神。整个岱祠东西宽89米,南北长129米,占地1.1万多平方米。现今,惟有岱祠岑楼留存。1990年,被陕西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岱祠岑楼处在金龙塔西侧,始建于宋代,历代多次重修。亦名岱祠楼,俗名东岳庙戏楼。1963年至1964年间曾经整修。岑楼叠檐三重,高17.5米,面积409.5平方米,复盖琉璃筒、板瓦,旁镶戏珠龙,斗拱挑角,雕梁画栋,下层北面为舞台。
朝邑镇除金龙塔、岱祠,还有战国墓群、隋长春宫遗址、八棱碑、丰图义仓等人文古迹。
相关文图链接:
《晚霞映雁塔》
《清晨的小雁塔》
《游香积寺》
《游香积寺(续)》
《大兴善寺(续)》
《薄太后塔》
《观游泾阳崇文塔》
《报本寺塔》
《澄城县城隍庙神楼》
《观览三原文峰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