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本寺塔


标签:
人文古迹观光纪实随拍旅游 |
p1
p2
p3
p4
↑报本寺塔又称武功塔,据传原为木塔,焚于战乱。北宋时建成砖塔,建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六月以前,位于今武功镇武塔村,原报本寺寺院内。
报本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据宋代学士宋敏求编《长安志》卷十四载:报本寺原为唐高祖李渊别宅,唐太宗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1月23日)生于此宅。李世民登基后,为报其母(太穆皇后)恩,舍宅为寺,名曰“报本”。
据载,寺内建浮屠,因寺名“报本”,而得名“报本寺塔”。报本寺塔为楼阁式砖塔,七级八面,面阔4.7米,占地面积50多平方米,高39.66米,一层高十余米,二层不足六米,往上各层的阔面与高度逐级递缩。每层上檐呈叠梁式,柱额上置砖雕转角,衬间排列斗拱。每层设三门,圆形券式洞门,真假相间,变化有序,塔身中空,攀登旋木梯可登高远眺。明嘉靖34年12月20日(1556年1月23日),华县发生大地震,波及报本寺塔被震裂缝宽一尺余、长数尺,后神奇的复原如初。
由苏武墓出来,途径武功镇,远远就看到坐落在镇北的报本寺塔。只是铁将军把门,没能进去。在寻找看院人之间,走进了一幢老房子,从古朴的窗棂、木柱、大梁等看上去,房屋是有些年头了。
报本寺塔东临漆水,西近香山,于1957 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是古塔如今修复尚存,寺庙已觅无踪影了。围着不大的塔院围墙外转悠观览,又见塔院西面塬腰上呈出琉璃瓦的光彩,遂寻路而上。新建的两层仿古大殿依塬崖下而建,廊柱尚未粉饰,几位工人正凭借铲土车车斗之力安装香炉,看上去大殿新近落成不久,很是气派。其南侧有几孔土窑,其中一孔是大雄宝殿,印象中还是第一次见到窑洞式的寺庙殿堂,猜想新落成的大殿会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大雄宝殿。
处在大殿前广场上或站在凉亭内,原下的武功镇及东原风光尽收眼底,报本寺塔更是雄伟夺目。只是时值阴雾天,能见度不大好。想必倘若是在春季,在碧空万里时,并被称为“胡燕朝塔”、“报本胡燕呈奇观”,即《武功八景》之一的景色一准很美。
↓清凉寺在报本寺塔西边的康家山半塬上,依西崖面东而建。八角凉亭建在四层名为“康家山”佛事楼宇的楼顶之上,形成大殿前的广场。
据说,清凉寺是为纪念明代文学家康海(1475--1540)而建,原有建筑包括康海故居,大雄宝殿,太白殿等。现今,新建了面阔七间的两层殿堂,琉璃瓦覆顶。
又有一说是,苏武流胡十九载归汉后,官封典属国,每年夏季回故里武功苏坊村清凉亭山庄避暑。苏武后人将清凉亭山庄,赠与佛寺,即为清凉寺。
p5
p6
p7
↓古塔亭阁相望
p8
↓八角凉亭
p9
↓寺院一瞥
p10
↓土窑式的寺庙
p11
p12
↓工人们正在安装香炉
p13
↓观览报本寺塔,看到武功镇的老房子。武功镇是老武功县的所在地。
p14
p15
p16
资料编辑:武功八景
姜嫄古墓小华山,教稼立台漆水畔;苏武节碑龙门传,上阁鸣钟闻九天;客山晚照晒书卷,二水塔影两河湾;东桥花柳碧波显,报本胡燕呈奇观。
相关文图链接:
《观拜苏武墓》
《观游泾阳崇文塔》
《重游重阳宫》
《晚霞映雁塔》
《游香积寺》
《雁塔飞雪》
《观览三原文峰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