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张掖


标签:
旅游人文历史观光随拍 |
p1
p2
↑由武威市上G30连霍高速,到张掖市大约有近 250公里。路途看到了风电群。
↓在接近张掖市约莫四五十公里的山丹县境内,公路北侧是一段很长的夯土长城,由东向西蜿蜒连绵。为观览长城,我们特意在高速公路旁的一处驻车休息,为领略一番“露天长城博物馆”。
据报道,2011年山丹县对明长城烽火台进行了加固维修,甘肃省境内遗存的明长城达1738公里,其中山丹县明长城是国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土夯板筑长城。山丹县长城分两类:一为汉长城,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000多年。全长98.5公里,呈东西走向。由壕沟、自然河烽燧构成。全线以壕沟代替墙垣,虽年代久远,仍清晰可见。其中的汉壕始修于汉武帝时(公元121年),以壕沟代替墙,埂上筑烽燧,长约 100公里,现存10余公里。二为明长城,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全长282.7公里,现存98.5公里,明长城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最完整的为新河驿附近的长城,走向、长度都和汉长城相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在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汉、明长城在山丹县境内绵延近200公里,象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并行且至今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国内实属罕见。
山丹县1978年12月26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1981年9月10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2006年5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一位游人在长城下面拍照还不过瘾,又攀上了城墙。
p11
p12
↓G30连霍高速
p13
↓长城遗址休息处可没想到这里竟然没有厕所,害得许多人走到不远处的院墙边,面壁而解。
p14
↓来到张掖市,我们将车停在了南大街的大佛寺景区停车场。
大佛寺明代的弥陀千佛塔格外醒目,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是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该塔俗称土塔,相传置放着释迦摄摩胜骨灰。塔高33.37米,由塔基、塔身、相轮组成。塔基每边长23米,层层向上收小,共13节,华盖直径4米多,四周饰有36块铜质板瓦,悬挂着36个流苏风铃。
张掖大佛寺有“塞上名刹,佛国胜境”之誉,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是全国仅见的西夏少数民族宗教殿堂, 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4A级景区。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距今有900多年了。寺里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即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故而当地人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卧佛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由此足见卧佛的庞大。
古刹规模宏大,16世纪时寺内可容纳四五千人同时朝拜。考古发现罕见而品相精美的波斯银币,表明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的繁华之地。
大佛寺藏经阁藏有唐宋以来的佛经6800余卷,其中一部明英宗敕赐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为全国仅存的几部经书中最完整的一部。
据记载,笃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均出生于大佛寺。元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张掖,被大佛寺精美的塑像、宏伟的建筑和张掖的繁华所叹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大佛寺山门楹联: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白世永问不明。
殿堂楹联:宝殿巍峨无人量天成敬仰金身显焕河沙凡圣共皈依
佛日增辉万善同归登彼岸法轮常转十方瞻仰正菩堤
清代楹联:创于西夏
建于前明上下数百余年更喜有人修善果
p15
p16
p17
↓山西会馆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古建筑群处在南大街与民主西街交口处,在大佛寺东旁。
p18
p19
p20
天域国际酒店与大佛寺一路之隔。
p21
↓搓面鱼
搓鱼面是张掖特有的面食品种,因其成品的形状中间粗、两头尖,酷似小鱼而得名。其作法是用手掌将面条搓成约一寸长的面段,然后入锅内或煮或炒熟都可。夏日里,还可以凉拌食用,是当地人喜爱的美食。
相关文图链接:
《武威文庙》
《西行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