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武威西夏博物馆


标签:
旅游观光随拍 |
p1
↑武威西夏博物馆
进入馆内,墙壁上有《武威历史文物简介》,摘要如下:
武威历史悠久,地上地下文物丰富。 汉辟河西四郡后,这里就是武威郡。磨嘴子,旱滩坡汉墓出土的王杖、仪礼,医药等汉简和汉代木雕,反映了汉代尊老养老制度和科学文化水平;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精品,被定为国家旅游标志。
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曾建都于此。当时这里佛教兴盛,自前凉后一度成为北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北凉开凿的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佛窟艺术的代表;北大街罗什寺,是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卓锡地。 唐代武威设都督府,后期又是河西节度使驻地。土谷浑王室也迁居这里。
宋代,武威基本上由西夏统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最有研究价值的西夏碑刻。西郊林场发现的木椽塔、木版画,清嘴湾、塔儿湾发现的西夏瓷器,小西沟岘、亥母洞发现的西夏文文书、泥活字版本、经卷等,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元代,武威又是回鹘族高昌王的驻地。《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西宁王碑》,不仅是研究回鹘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元代书法的重要作品。武南镇白塔寺的白塔,是《凉州商谈》西藏代表萨班的灵骨塔,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遍布城乡,文庙、海藏寺、松涛寺、古钟楼等。这时的文化艺术昌盛,有“武威文风甲秦陇”之说。
现在,全市被列为国家、省、市级重点保护单位100多处,文物保护点遍布全市。
↓依次为:正隆元宝(金)、双鱼纹铜镜(金)、大定通宝(辽)
p2
↓毛绳、毛织品残片
p3
↓绣花鞋
p4
↓牛皮鞋
p5
↓褐釉大瓷碗
p6
↓铜锭
p7
↓铁锭
p8
↓银锭
p9
↓西夏文典糜契约
p10
↓西夏碑即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迄今所见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无疑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西夏碑竖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原置武威大云寺,西夏时大云寺改名为护国寺。元灭西夏后,西夏碑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碑亭封闭,才得以保存。清嘉庆九年(1804年),由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发现。民国时,西夏碑由大云寺移置武威文庙。近年又移置于新建的武威市西夏博物馆内。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11
↓博物馆一角
p12
↓藏文众神祈愿木牍
p13
↓金撮
p14
↓金杯
p15
↓金钵
p16
↓首领印
p17
↓符牌
p18
↓大夏辅郡
p19
↓西夏前期疆域形势图
p20
↓李德明(981——1032年) 西夏王国的奠基者,小字阿移,李继迁之长子,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之父。在位27年。夏景宗时追谥光圣皇帝,庙号太宗,陵号嘉陵。
宋景德元年(1004年)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嗣位,集中力量“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继续扩大割据范围,先后于1004、1008、1010、1012年率兵攻打西凉府。1016年,凉州又陷于甘州回鹘。天圣六年(1028年),德明派子元昊攻取甘州,八年瓜州回鹘首领率部归附。明道元年(1032年)九月,德明遣元昊从回鹘手中收回凉州。同年,德明死,子元昊立,相继攻取瓜、沙、肃三州,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为西夏王朝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础。
p21
↓铜炮
p22
↓精湛的绘画艺术展区
p23
p24
p15
p26
↓藏文残片、藏文佛经
p27
↓宝莲纹泥范、云纹泥范
p28
↓馆区一角
p29
↓金刚亥母铜像
p30
↓余阙(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元末官吏,西夏遗民,世家武威,绕绕元元年进士,曾为辽、金、宋三史修撰,累官至监察御史。他是元朝中央地方机构为官者中影响较大的西夏遗民,为政严明,治军与士兵同甘苦,有古良吏风,明初追忠宣,著有《青阳集四卷传于世》。
p31
↓天官铜像
p32
相关博文链接:
《武威文庙》
《西行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