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建康过京口呈刘季高
客路重经黄鹄前,故人仍得暂留连。
长枪大剑笑安用,白髪苍颜空自怜。
照野已惊横雉堞,蔽江行见下楼船。
灞陵醉尉无人识,漫对云峰说去年。
叶梦得这首诗尾联的诗意解读,值得商榷。
灞陵醉尉无人识
诗里究竟是写作者无奈的自我比喻,还是写的当时朝廷执意求和,导致力主抗金的诸多爱国人士像飞将军李广一样遭到压制弃用,这是需要辨明的。
一些学者认为,诗人面对当时的国事艰难深感忧虑,却又实在无奈。于是在诗里表现出深深的忧愤,借灞陵尉呵止李广夜行的典故,写出自己的感触。在他们看来,诗里的灞陵尉是诗人的自作比喻,因为诗人曾经留守健康,也曾在夜里巡看城中防务。而诗句的意思是自己官微言轻,像灞陵尉一样无人识得,只好与也是力主抗金的挚友刘季高在私下开诚布公地谈论国事了。
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
灞陵尉的典故,在古代诗词中并不罕见。稼轩词里,就有: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但是,古代文人都不曾把自己比喻为无知嚣张的灞陵尉,而是借这个典故,表达英雄落魄的意思。
细读叶梦得这首诗的全篇,可以看出,诗人当时的官职并不小,可谓一方大员。他是去建康上任的途中经过京口,写下诗篇给挚友刘季高的。
面对朝中主张和议的当权势力,诗人无力回天。而要接受这种媚敌求和的做法,却又心里不甘。
于是,诗人对力主抗金的仁人志士受到百般压抑壮志难酬感慨万端,想起了汉代的灞陵尉呵止李广夜行的典故。这里诗人不是把自己比喻成城中巡行察看的灞陵尉,而是说许多志士仁人不被重用,就像灞陵尉不识得大将军李广一样。
灞陵醉尉无人识,其实是倒装句,诗意是灞陵醉尉不识人,居然连赫赫有名的大将军李广都不认得。
古人在诗词中引用灞陵醉尉典故的,从来没有一个文人是以灞陵醉尉自喻,全都是为大将军李广的落魄赋闲和遭到小人欺辱感到不平。
读读稼轩词里的“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已经可以佐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