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梅溪是酷愛梅花的詞人,同時他也喜歡梅花溪水的意境,以致就用「梅溪」為自己的號。
史梅溪有一首寫梅花的小詞《留春令·詠梅花》,詞中寫了梅花溪的暮景。
故人溪上,掛愁無奈,煙梢月樹。一涓春水點黃昏,便沒頓、相思處。
曾把芳心深相許。故夢勞詩苦。聞說東風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要賞析這首詞,就要同時比較史梅溪寫梅的另外一首詞。
醉公子
詠梅寄南湖先生
神仙無臯澤。瓊裾珠佩,卷下塵陌。秀骨依依,誤卷山中,得與相識。溪岸側。倚高情、自鎖煙翠,時點空碧。念香襟沾恨,酥手翦愁,今後夢魂隔。
相思暗驚清吟客。想玉照堂前、樹三百。雁翅霜輕,鳳羽寒深,誰護春色。詩鬢白。總多因、水村攜酒,煙墅留屐。更時帶、明月同來,與花為表德。
這首《醉公子》表明,史達祖與張鎡是熟識並且有過詞作交往的,史達祖也曾去過張鎡的著名莊園南湖賞梅。這個事實,對解讀《留春令》的詞意是有助益的。
我們認為,詞裏寫的故人,未必就是專指張鎡。因此詞裏寫的梅花溪水,也不是專指張鎡的南湖莊園。但是,可能這首詞的詞意,與張鎡南湖莊園刻意布置的梅花溪水的景物有些關聯。
在臨近黃昏的時分,詞人來到了故人溪上。
史梅溪還寫過一首《八歸》,其中寫道:
只匆匆殘照,早覺閑愁掛喬木。
按此解讀《留春令》中的詞句,就是當詞人來到梅花溪畔的時候,天色將晚,殘照猶存。這時太陽還未完全落下,明月也未升到中天,因此梅花樹的樹梢在薄暮中顯得有些朦朧,閑愁就像掛在了梅樹之上。
梅花溪的溪水涓涓細流,點染著黃昏的幽靜。
此景此情,便使相思的情緒完全地沈浸其中。
「沒」字,在這裏不是寫的「沒有」,而是「沈沒(沈浸)」。
頓,指的安頓,就是相思的心緒全然安頓於梅花溪的暮景之中。
我們和通常的解讀看法不一致,就在於對「沒」字在詞中的詞義解讀有所不同。我們認為,這裏的「沒」字,指的是沈浸的意思,即此情此景就是將相思全然安頓之處。
有版本寫成「一涓春月點黃昏」。如果是月,何來涓涓?況且前面寫了是到了故人溪上,溪水可謂涓涓,完全相符。梅溪用字精煉,一般不會重字,所以當以「春水」為宜。
曾把芳心深相許,這句詞值得推究。
到底是梅花把芳心深相許給了詞人,還是詞人把芳心深相許給了梅花?
我們以為,不排除是後者,就是詞人對梅花一往情深,所以在夢中都要為了寫出描繪贊美梅花的詩句而搜盡枯腸反復斟酌。
不過,本來是想借著東風(春風)的吹拂,把對梅花的這番深情加以傾訴。可是沒有料到,就是東風也是如此多情地喜愛梅花,以致「被竹外香留住」。由此可見,對梅花的喜愛眾所相同,不惟詞人獨有。
全詞當中,沒寫一個梅字,而梅溪的美景卻渲染得出神入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