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因为某某诗词大会出的题中,把卢纶《塞下曲》中一句诗句“欲将轻骑逐”的“将”字的标准答案设定为“率领”,我们曾经著文予以质疑。几年来,对卢纶这句诗句的解读,多半不再认为是汉将要率领轻骑兵追逐逃遁的单于的意思,而是解读为汉军想要出动轻骑兵去追逐单于,只是因为雪大路阻难以成行。
没有想到的是,几年过去了,还是有人执拗地认为,欲将轻骑逐,就是汉军的领兵者要率领轻骑兵去追赶单于。不仅如此,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还引用了唐诗中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唐代擅长写边塞诗歌的李益写的《送韩将军还边》,其中有“独将轻骑出”的诗句。按照他们的看法,这两首唐诗,都写了边塞的将军与轻骑兵,“将”字在诗里都是“率领”的词义。
我们先把这两首诗的原文放在一起,以期加以比较: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
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
圣心戎寄重,未许让恩私。
在对这两首唐诗加以比较之前,我们首先要说的是,这两首唐代的诗歌是按照中古的语音写的,因此有的字的读音和平仄与当代语音有所不同。不注明这一点,就难以理解诗的格律,对解读诗意会有很大的阻碍。
律诗的诗意解读,一定要结合诗歌的旧韵格律,不然就有可能产生误解,这一点我们反复强调过了。但是遗憾的是,至今还有不少不懂旧韵格律的解读者不以为然。他们往往是望文生义任意解读,而不管不顾原作用的旧韵格律是什么样的。
为此我们不得不把这两首唐诗中有关诗句的格律标注出来。
《塞下曲》用的是五绝的仄起首句入韵格式。
欲将轻骑逐
(仄平平仄仄)
大雪满弓刀。(仄仄仄平平)
欲将的欲字处于第一个字位置,按照格律,可平可仄。
骑字为仄声字,古代表示一人一马,即骑者骑着马,在这里读若寄,不读其。“千骑卷平冈”,不是写的苏太守率领上千骑兵野外围猎,而是形容有一些下属跟他一道骑马出密州城打猎。
按照格律,欲将的将字,在这里是平声字。这一点很重要,对解读词义有直接的关联。
逐字是入声字,就是仄声字。
《送韩将军还边》用的是五律的仄起首句入韵的格式。
前面四句的格式为:
白马羽林儿(仄仄仄平平)
扬鞭薄暮时(平平仄仄平)
独将轻骑出(仄平平仄仄)
暗与伏兵期(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用入声字较多,对不懂旧韵的读者有些难解。
白马羽林儿,儿字读若倪,与时、期为同一韵目的韵字。
扬鞭薄暮时,薄字为入声字,就是仄声字。
独将轻骑出,独字也是入声字,就是仄声字。按照诗律,这里本是平声字,但是这里是首字可平可仄,所以用了仄声字也不违律。骑字为仄声字,见《塞下曲》的解释。出字也是入声字,同样是仄声字。
暗与伏兵期,伏字为入声字,是仄声字。
说完了格律,我们再说诗意解读。
《塞下曲》写的是,闻知匈奴的单于乘着月黑风高遁逃后,汉军想要出动轻骑兵连夜追赶,无奈风雪过大,道路难行。这里的“将”字,表达的是汉军想要出动轻骑兵去追逐单于的意思,而没有某一位将军率领轻骑兵的意思。“欲将”在古代诗词中常用。岳飞是著名的领兵大将军,但是他写的词里,用了“欲将”,却是“欲将心事付瑶琴”,该不会是“率领”心事去弹奏瑶琴吧?
《送韩将军还边》是赠送诗歌给即将回到边塞领兵戍边的韩将军,诗中赞颂了韩将军的智勇双全和忠于职守不负皇恩。
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用的是汉代李广的典故。李广率领少数轻骑兵外出,遇到大批匈奴骑兵。李广让部下下马,装作有埋伏的大批骑兵在暗中接应,吓得匈奴一方疑虑万端,索性撤走了。李益的诗句,是夸赞这位韩将军就像李广一样智勇双全。
独将的独字,在这里表示的是独特和不同寻常。按照一般人的看法,遇到大队敌兵,就要赶紧驱马逃走,而李广却独出心裁,让部下下马装着有伏兵在暗里接应,骗过了匈奴一方。这里不仅有勇气,而且有智谋。
“独将”,在古代诗词里用的很多,有各种词义,例如“唯独、仅仅”等等,却偏偏就是没有“独自率领”的词义。
所以用李益《送韩将军还边》的诗句“独将轻骑出”,去证明卢纶《塞下曲》中的“欲将轻骑逐”中的“将”是“率领”的词义,其实是弄巧成拙。
我们还是重申,解读古诗,要把诗意与格律联系在一起,不要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