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古鎮城門白磧開,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邊使客行應早,欲問平安無使來。
鳳林關裏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第一首的头两句诗句,写的是西北边塞的景物与时节。暮雨降临之后,原野上的芦苇已经开始初生。这显示的是时令已经到了春天,空旷的西域经历了寒冬冰雪封冻道路难行之后,再次有了商队出行的环境。这两句诗句,应当是实写。
需要注意的是,重点是这首诗里三四句诗句的诗意解读,应该契合诗人的原意。
一般的解读都认为,三四句诗句是虚写,并不是写的当下的事实,而是诗人的假想与感触。
无数铃声,写的是商队众多,所以驼铃声声绵延不绝,这显示了西域通商的繁荣。这些载有丝绸的驼队,是要前往遥远的安西,就是远去西域乃至到了国境之外。
那么在张籍写这首诗的时候,这种情景会不会有呢?当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此时西域的大片疆土,已经不再在唐王朝的控制治理之下。所以诗人大发感慨,要用当年盛唐时期西域通商的繁荣对比今天的衰微。
这里就要注意“遥”字的含义。
我们认为,“遥”字在这句诗句里一语双关。既指空间的遥远,也指时间的久远。
诗人的意思是,在久远的过去曾经有大量的驼队来往西域,经过沙漠前往遥远的边地。换句话说,就是如今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盛景,原本应该载着丝绸前往安西的大批驼队不复存在,不再出现在今天的沙漠之中。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三四句的诗句是虚写,实际上还是实写。只不过有的解读者误以为这是诗人的想象情景,而没有注意到诗人已经写了一语双关的“遥”字,足以让读者明白诗意所述。
第一首诗从西北边塞的景物写起,感触了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不再存在。
为什么呢?诗人在第二首诗里做了解答。
西北边地的重镇城池,城门向着荒凉的沙漠而开。但是,如今守卫这些重镇的军人,却不再是朝廷派出的戍卫官兵,而是胡兵。
同样是在第三句,出现了又一个关键字“早”字。
巡邊使客行應早,欲問平安無使來。
朝廷派出巡视边防的官员,或许早先是到过边地的。但是在如今要想维护边塞的平安,却是久久没有见到有朝廷派来的巡视大员了。
诗人是在感叹国力衰微导致的边地丧失,但是不敢直截了当地写出这个可悲的事实。只好在诗中叹息早年曾经有巡边使客到过边地,表明当年国力强盛的盛况。对比之下,就是当下的国力衰微,以致朝廷多年都不能派出巡边使客巡视边塞防务了。
在第三首诗里,诗人痛苦地写出了长达六十年的时间里,边地的丢失都未得到恢复。诗人不敢指斥朝廷,只好写了是边塞驻军的将领怯懦无能。实际上都明白,将领只是奉命而行,如果国力衰微朝廷昏庸,那么仅靠少量的驻军是难以收复西域的大片失地的。
对张籍的《凉州词》,研究者多是注重第一首和第三首的诗意解读。其实,三首诗是一个整体。
我们要指出的是,在张水部的《凉州词》写作之前,杜工部就写过《秦州杂诗》,其中有的诗句也是写的感慨西域大片疆域失陷的题材。
城上胡笳奏,山邊漢節歸。
防河赴滄海,奉詔發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鳥獸稀。
那聞往來戍,恨解鄴城圍。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煙塵獨長望,衰颯正摧顏。
蕭蕭古塞冷,漠漠秋雲低。
黃鵠翅垂雨,蒼鷹饑啄泥。
薊門誰自北,漢將獨征西。
不意書生耳,臨衰厭鼓鼙。
地僻秋將盡,山高客未歸。
塞雲多斷續,邊日少光輝。
警急烽常報,傳聞檄屢飛。
西戎外甥國,何得迕天威。
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
候火雲烽峻,懸軍幕井乾。
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
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
其中“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就是写的汉代苏武与傅介子的典故,以汉代的强盛暗示当下的衰微,导致西域大片疆域丧失。而在“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中,则是用了李广和韩信的典故,期盼着国力强盛,有良将率兵收复失地。
杜甫和张籍都在诗歌当中写了对当时国力衰微边地沦陷的忧虑,期盼着有朝一日能有恢复。杜工部的诗歌写在前面,张水部的诗歌写在后面,有无参考借鉴可以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