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张籍的诗作《夜到渔家》,是描写江边渔民生活情景的一首优美诗歌。
漁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猶未歸。
竹深村路遠,月出釣船稀。
遙見尋沙岸,春風動草衣。
但是,以往的注解多半把诗句“潮水入柴扉”的“入”字,解读为涨潮的时候江水漫过了柴门,或者模糊地说江水浸湿了柴门。
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
渔民为了打鱼的需要,在江边建了简易的屋舍,用柴木搭建了进入院落的门。到了逢上大潮的时候,江中的潮水几乎涨到了柴门的前面。这是用诗意的语言,描述江边渔家屋舍的情景,就在江口,临近大江,以致涨大潮的时候潮水就像将要打进院内一般。
而从逻辑上讲,现实生活中的渔民修筑房舍,院落的柴门一般是不会被涨潮时的江水所漫过的。因为渔民也要经过柴门,才能进入房舍,如果涨潮的时候柴门就被江水漫过,难不成渔民要趟水进屋吗?
因此,有的解读者写的,前来求宿的客人在时值潮涨江水侵入柴门的时候来到渔家屋舍,居然在柴门外窥望,发现主人下江打鱼还未归来,这就让人愕然不解。外来的客人是站在水里,向屋里观望的吗?
我们以为,“潮水入柴扉”,只是极言渔家的屋舍距离江边之近,并不是说潮水真的可以漫入柴扉。
看看尾联所写的诗句,客人是在渔家屋舍前面,遥远地望见渔民划船归来,正在岸边沙滩上寻找停泊船只的位置,春风吹动了他穿的草编蓑衣。既然渔船已经靠岸了,而离渔家的屋舍还有一定的距离,那么理解大涨的江潮居然能够漫过渔家院落的柴扉,就是不合逻辑的。
因此,我们提出的看法是,前来求宿的客人并不是在江潮大涨的时分来到的渔家屋舍前面。这时的柴扉,也就不可能被江水浸湿乃至漫过。
很有可能的是,诗中描写的是春风沉醉的夜晚,渔民下江打鱼,然后划船归来。前来求宿的客人,目睹了渔家屋舍的所处环境,翠竹深处是通往村子的蜿蜒小路,月亮出来照见夜里江中的钓船已经稀少。打鱼的渔民把渔船划了回来,已经到了江边的沙岸,他穿着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着……
如此富有质感的画面,千年之后还能让读者为之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