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樓
送丁懷忠教授入廣。渠赴調都下,久不得書,或謂從人辟置,或謂徑歸閩中矣
相思苦,君與我同心。魚沒雁沈沈。是夢他松後追軒冕,是化為鶴後去山林?對西風,直悵望,到如今。
待不飲、奈何君有恨。待痛飲、奈何吾有病。君起舞,試重斟。蒼梧雲外湘妃淚,鼻亭山下鷓鴣吟。早歸來,流水外,有知音。
这是辛稼轩在淳熙十六年(1189)写的送别丁朝佐(字怀忠)的词作。
丁朝佐是福建邵武人,博览群书,善于考证,曾与项安世等人在长沙校雠刻印书籍。他曾任桂阳军军学教授的职务,因此称其为丁怀忠教授。
淳熙十五年,应孟明(字仲实)帅广西,聘请丁朝佐为幕僚。于是淳熙十六年,丁朝佐就从江西信州启程前往广西。他走后没有音讯传回,辛稼轩与之交好,便写下《最高楼》词篇予以怀思。
词序里写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些文句需要加以解释。
入广,指的是入广西。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又有所调整。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
丁朝佐去的是广南西路,就是今天的广西。因此他从江西启程,行走路线要经过湖南前往广西。清楚这一点,便可理解词中的一些词句的词意。
都下,古代通常指京都。当时南宋的都城是临安。丁朝佐赴调都下,走后久久没有书信寄给辛稼轩。稼轩就不清楚他是从人辟置(指被征聘出任幕府阁僚),还是直接回了福建老家。
下面对词中的词句做出分析。
魚沒雁沈沈
这是用的鱼雁传书的典故,形容丁朝佐走后长时间没有音讯,也没有传书写信回来。
是夢他松後追軒冕,是化為鶴後去山林?
这是用了两位姓丁的古人的典故,表述了丁朝佐的离去。
第一个典故指丁固。《吴录》载:丁固初为尚书,梦松树生其腹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卒如梦焉。
第二个典故指丁令威。陶潜《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
。后化鹤归辽,集郡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
词里用了这两个姓丁的古人的典故,不是当上大官,就是成了仙人。于是便问道,那么丁朝佐走后究竟怎么样了?
要注意的是,这两句词句里的“后”字,都只是语气词,相当于“啊”,不表示“先后”的词义。
蒼梧雲外湘妃淚,鼻亭山下鷓鴣吟。
这是用了湖南的两个典故,表述丁朝佐经由湖南前往广西。
蒼梧雲外湘妃淚
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二妃追至,哭泣甚哀,以泪挥竹,染竹成斑,后投水而死,为湘水女神,亦曰湘君或湘夫人。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鼻亭山下鷓鴣吟
读稼轩词的人,对《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的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都不陌生。相传鹧鸪的鸣叫之声,为“行不得也哥哥”。因此,那首词里的“山深闻鹧鸪”富含深意。
在《最高楼·相思苦》里,鹧鸪叫声的寓意再次出现。
湖南道州境内之有庳墟,相传舜封其弟象于此。其地有山,原名鼻墟山,《括地志》作鼻亭山
。山下有象庙,唐元和中道州刺史薛伯高撤其屋、墟其地。柳宗元为作《道州毁鼻亭神记》以刻于山石。
黄庭坚《戏咏零陵李宗古居士家驯鹧鸪》诗:
终日忧兄行不得,鹧鸪应是鼻亭公。
任渊注:《汉书·昌邑王传》曰:“舜封象于有鼻。”颜师古注:有鼻在零陵,今鼻亭是也。
又按:柳子厚有《斥鼻亭神记》,盖在道州,道与永实相接云。舜至苍梧,不复能巡狩,而孟子谓象以爱兄之道来,故此诗因鹧鸪之声以寄意。
看了黄山谷的诗句,就知道是用了鹧鸪叫声为“行不得也哥哥”的传说典故。
同样,稼轩词也是用的这个传说的典故,表述的是对南行途中的丁朝佐牵念不舍的情思。
早歸來,流水外,有知音。
这是用了人们熟悉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无须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