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与《楚辞·涉江》中两处“薄”字用法的辨析
(2022-06-21 08:36:32)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庄子·秋水》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
《楚辞·涉江》
这里引用的《秋水》和《涉江》中的两个“薄”字,在一般的注释中都表明是“迫近”的词义。
但是,细读原文的文意,这两个“薄”字似乎不应理解为“迫近”,而应理解为“减轻损害”的词义。
先看《秋水》。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如果把这里的“薄”字理解为“迫近”,与全文的意思就不符了。原文说至德者面对水火寒暑禽兽的伤害都能莫之能害,这里如果把面对伤害的处境与结果改变为迫近伤害,显然不符原文的文意。
那么,这里的“薄”字该做何解呢?
我们知道,“薄”字在文言文里有一个词义,是做动词用的“减少,减损,减轻”。例如:
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
--晁错《论贵粟疏》
薄滋味。
--《礼记·月令》
又如:薄征(减轻租税);薄敛(减轻赋税);薄收(减产,收成不好);薄刑(轻刑)
因而我们可以把这里的“薄”字,理解为“减轻减少伤害”的词义。至德者面对水火寒暑禽兽的伤害,并非没有受到严重的生命安全威胁,但是他们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因此就能减轻乃至避免伤害,最终达到莫之能害的结果。
再来看《涉江》。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这里的两个“薄”字,都是用的押韵的韵字,是上古诗韵铎部的韵字。上古时期的诗歌,允许在一个段落内使用重复的韵字押韵,这在后代的诗歌中极为罕见。
第一个“薄”字是名词,指的是草木丛杂的地方。 露申辛夷都是香草一类的植物,而竟然死于草木丛杂的野外,此处喻指贤人忠臣被贬不用。
第二个“薄”字是动词,指的是由于腥臊恶气进逼,芬芳的香草也难以减轻其恶臭的弥漫。此处喻指朝廷之中小人佞臣当道,迫害忠良,贬谪贤臣,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我们以为,《秋水》与《涉江》中所引这两处的“薄”字,都不应该理解为“迫近”的词义,还可再加商榷。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