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稼轩词中“五云两两看三台”典故出自何处

(2022-05-21 10:21:52)
分类: 文艺评论
      绍熙四年(1193)是农历的癸丑年。这年的农历正月四日,正在福建出任提点刑狱的辛弃疾,在福州三山被朝廷所召,要去临安朝见。
      辛弃疾在赴临安的途中,与沿途福建各地宴请招待的官员有了一些诗词唱和的应酬。
      其中经过建安的时候,一位陈安行舍人填词相赠,辛弃疾便和韵填了一首《西江月》:
        风月亭危致爽,管弦声脆休催。主人只是旧时怀,锦瑟旁边须醉。
       玉殿何须侬去,沙堤只要公来。看看红药又翻阶,趁取西湖春会。
         大抵就在此行途中的宴席上,一位担任提举的官员李兼济,也填了一首词赠送给辛弃疾。李兼济的这首词,是否与陈安行是同地同席所作,因为没有文献依据,不能轻易断言。辛弃疾依旧用了和陈安行的词《西江月》的前韵,填了一首和词还赠李兼济提举:
            西江月
       用韵和李兼济提举
     且对东君痛饮,莫教华发空催。琼瑰千字已盈怀,消得津头一醉。
     休唱《阳关》别去,只今凤诏归来。五云两两望三台,已觉精神聚会。
       辛弃疾在这首词里用了几处典故。
       有的典故容易理解,例如《阳关曲》和凤诏。
       但是还有两个典故,在理解词意的时候,不是所有的读者都很熟悉,需要再加解读。
       一、琼瑰千字已盈怀,消得津头一醉。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成公十七年》:初,声伯梦涉洹,或与己琼瑰,食之,泣而为琼瑰,盈其怀。从而歌之曰:“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
鲁成公时期,声伯为鲁卿,执掌朝政。声伯曾梦见自己渡过洹水(安阳河),有人将琼瑰(用玉石制作的珠子)送给他吃。他吃下琼瑰之后哭泣起来,泪珠又化为琼瑰落满怀抱。声伯在梦中歌唱道:“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          后来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美好的诗文,就像琼瑰一般。
        稼轩词里,使用“琼瑰盈怀”这个典故不止一处。
        例如: 五车书,千石饮,百篇才。新词未到,琼瑰先梦满吾怀。(《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
        这首词里是用琼瑰盈怀的典故,赞许李兼济的赠词写得文采斐然。
        二、五云两两望三台,已觉精神聚会。
        这个典故不太为人熟悉。
        这个典故,出自老杜的诗歌。
        杜甫写过《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
      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
      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
      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
      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
        “五云”,在这里不是指五色的祥云,而是指天子所在的宫廷之地。
        唐朝诗人王建写过诗歌《赠郭将军》:
      承恩新拜上将军,当直巡更近五云。
      天下表章经院过,宫中语笑隔墙闻。
      密封计策非时奏,别赐衣裳到处薰。
      向晚临阶看号簿,眼前风景任支分。
        这首诗中,就是以“五云”代指天子所在宫廷。此后文人即按此例,沿用了“五云”的这个寓意用法。
        “三台”,是指的三台星。
         三台星共6颗星,属太微垣。分上台、中台、下台,按上、中、下三台各2星。均属大熊星座。
         三台星是两两排列,从文昌星开始,排列到太微垣。所以,称之为“三台两两”。
         按照古人的看法,三台星叫天柱,相当于人间三公的职位。在人间叫三公,在天上叫三台,掌管开拓德行宣扬政令。西边靠近文昌的两颗星,叫上台,是司命,掌管寿命。接下来的两颗星叫中台,是司中,掌管宗族家室。东边的两颗星叫下台,是司禄,掌管军队。
        杜甫写诗送给李八秘书,恭贺他荣升相府的幕僚,将要到朝中做官,所以写了“五云多处是三台”的诗句。由此看出,三台就是喻指的相府一类的重地,位于天子所在的宫廷、
        稼轩词里用了三台的这个典故,是表示这次接到朝廷诏令奉命入朝,遥望宫中深感朝廷的恩典厚重。于是打起精神,前往京城应诏。这是当时官员诗词应酬的客套之语,必须对朝廷表示感恩之情。
        果然,辛弃疾这次入朝,被召见于便殿,随后官职有所升迁。但是没过两年,再次丢了官职,回到上饶赋闲。
        单说这两首西江月词作,不是稼轩词的代表作,只是一般的官场应酬的客套之作。从词中意蕴的深邃看,远远不及稼轩抒发真实情感的代表作。稼轩词中属于这类官场宴席应酬的词作为数不少,上佳之作却并不多。这种场合不能直抒心臆,还要提防有人借此生事,因此有时不得不说些不冷不热的客套话,甚至有一些夸张的赞许话语。对此,后人在读稼轩词时,要考量当时的创作背景,不要过于褒贬词作本身。
        但是,这些官场的应酬词作所用的典故,今天的读者却应该知道其出处与词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