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问》中“负熊以游”所说虬龙背负的是熊还是鳖

(2021-09-08 12:28:25)
标签:

天问

分类: 楚辞赏析
         焉有虬龍,負熊以遊?
          《天问》中的这句诗句,多年前上大学初次读到《天问》全篇的时候,就感到有些难解。一条虬龙背负着大熊四处游走,这个形象想起来就让人诧异。可是,《天问》大多数的注解,都认为写的就是这样的诗意,只有少数的注解看法不同。
      《天问》当中写到的熊,只有一句:
        阻窮西征,巖何越焉?
        化而為黃熊,巫何活焉?
       但是,《天问》写到的大型水生动物,却是多次出现,包括龙(虬龙)、鸱龟(有的学者将其解读为《山海经·中山经》中写的旋龟)、鳌等等。
       那么,这句诗句里写的虬龙背负的动物,究竟是不是熊呢?
      我们以为,从文句的逻辑看,似乎不是指的熊。
      “熊”这个字,可能通的是“能”字。甚至可能在古代传抄诗篇的过程中,将“能”字误写为“熊”字。
      “能”字,在古代能否指的是一种动物呢?
       我们来看《康熙字典》中“能”字的注解:
         又【廣韻】奴來切【正韻】囊來切,音。三足龞。【爾雅·釋魚】龞三足,能。【註】山海經,從山多三足龞,今陽羨縣君山池亦有之。
      按照这个解释,“能”在古代可以指三足的鳖,古代这种字义的“能”字读若nai。
       如果说《天问》里写的“焉有虬龍,負熊以遊?”,指的是虬龙背负着三足的大鳖四处遨游,似乎更为符合文句的逻辑。
      《天问》的诗句写道:
       鰲戴山抃,何以安之?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句诗句的注释为:
       鰲,大龜也。擊手曰抃。《列仙傳》曰:有巨靈之龜,背負蓬萊之山而抃舞戲滄海之中。 
       由此可见,鳌这种大龟的巨大体量与威力了。
       借鉴了“鰲戴山抃,何以安之”这句诗句的诗意,我们回过头来看“焉有虬龍,負熊以遊”这句诗句的诗意,就有了新的领悟。
       “能”若是指的三足鳖,应该也是体型庞大的水中动物。
       诗句发出的诘问就是:
       哪里有虬龙,能够背负着巨大的三足鳖四处遨游?
       这里应该理解为反问句。
       《 天问》里的诗句,写到龙、龟、鳌,都是巨大的水中动物。这些动物不仅体型巨大,而且威力巨大。有的用拖曳的尾巴在地上画出洪水,能够得以疏导的路径。有的能够背负庞大的蓬莱山,而且在滔滔大海中舞爪游动。
       因此,诗里就诘问了,既然三足鳖这样的水生动物体型是如此的巨大,虬龙又如何能够将其背负而在水中遨游呢?
       按照这样的逻辑理解,我们认为诗中所写虬龙背负的不是熊,而是体型巨大的三足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