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借硯村廬
借硯村廬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397
  • 关注人气:5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离骚》中阳鱼通韵的用法让历代学者感到困惑

(2021-06-11 07:11:06)
分类: 楚辞赏析
            楚辞是历代文人学者都要精心研究和予以解读的古代经典诗歌。但是,由于不懂得上古语音的理论体系和诗歌音韵,许多不是专门研究古音的学者,在解读楚辞的用韵时就产生了困惑。有的学者感到流传下来的楚辞版本中,有的诗句不能谐韵,于是只好认为是无韵,或者以为是某字当是某字的误用。其实,按照上古语音和诗歌音韵,原本这些诗句的谐韵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后代的解读者不谙古音,因而只能疑而猜之。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离骚》的第73段诗句为:
       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並
     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余以吉
     这段诗句谐韵用的韵字为“迎”和“故”,这一点各位解读的学者都无异议。
      但是,后世的一些学者觉得,“迎”字和“故”字的读音相差过于悬殊,这两个字如何能够谐韵呢?
      戴震就认为,这里的“迎”字怀疑是“迓”字的误用。“迓”这个字在古代就是“迎也”的词义。而“迓”字在古代属于鱼部的韵部,与“故”字同属一个韵部,自然就是谐韵的了。
      还有一位学者,则认为有两句诗句的次序是应该倒过来的。“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余以吉”,应当改为“告余以吉故,皇剡剡其揚靈兮”。这样,“迎”字就能与“灵”字谐韵了。
      而现代通晓古音古韵的学者如何看待这段诗句的用韵呢?
      王力先生在《楚辞韵读》一书中,注解这段诗句的用韵为“阳鱼通韵”。即“迎”为阳部的韵字,“故”为鱼部的韵字,这两个韵部在先秦诗歌的音韵体系里,构成元音相同或者相似的通韵关系,因此是可以谐韵的。
            《离骚》中阳鱼通韵的用法让历代学者感到困惑

      王力先生修改了《汉语史稿》里对鱼部的语音拟测,从而在最后形成的先秦诗歌三十韵部中处于同一横排的位置,因为元音的相同或者相近,构成鱼阳通韵的语音关系。尽管在《诗经韵读》一书中,没有把鱼阳通韵写入通韵的部分,但是在《楚辞韵读》中却对《离骚》的这一段诗句给出了“(阳鱼通韵)”的注解,从而确认了实际上鱼阳两个韵部是可以通韵的。
      王力先生作为研究上古音韵的顶尖学者,在这方面的判读是有权威性的。
      既然阳部与鱼部可以通韵,那么这段《离骚》中的诗句就是能够谐韵的,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认为“迎”字为“迓”字的误用。
      而原本这段诗句的语序没有错误,不能想当然地将其倒置以便谐韵。而且重要的是,“迎”字在中古音里,能够与“灵”字具有相同的韵母,而在上古音里,“迎”字却是归入阳部的韵部,韵母多半为ang而不是ing。因而,如果把“迎”字理解为耕部的韵字,反而与鱼部的“故”字不够语音和谐了。
      《离骚》中的这段诗句韵读的例子对我们研读楚辞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不要看到上古诗歌中的诗句用韵按照中古音不够和谐,就疑心是用错了字。应当按照上古音去解读先秦诗歌的用韵,而不是按照中古音生搬硬套。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就犯了这样的错误,成为贻笑大方的事例。
       第二、上古诗韵的体系与韵部关系,是建立在对上古时代诗歌作品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的。上古诗歌的存在在先,而上古诗韵的分析总结在后。在没有掌握上古语音的全部知识的背景下,不要轻率地做出某篇或者某段诗歌“无韵”的解读,而是不断研究探求,尽力还原上古时代诗歌用韵的本来面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