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余馬於鹹池兮,總余轡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禦。
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
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
世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离骚》这一个段落的多句诗句,诗意是彼此密切关联的。在解读时,应当注意这些诗句的关联性,特别注意诗意的承接与先后延续的逻辑,而不能割裂开来附会其意。
让人惋惜的是,现在网上的一些白话文译文,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是有违原意的。其中一个弊端,就是没有注意这些诗句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诗意的承接关系,想当然地解读了诗句的诗意。
这些诗句写到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景物,本来都是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却又承接有序的表述。而一些解读者却把这些诗句割裂开来,简单理解诗意的表述,使得白话译文表达的诗意与诗歌的原意有较大的差别。
例如,有的解读者没有注意诗句中扶桑与若木的古代典故释义,把两者的关系割裂开来。“折若木以拂日兮”,被解读为“折下若木的树枝遮蔽日光”,这是没有看懂诗意的附会解读。
在多年前,源自《离骚》的诗句凝练而成的成语“折木拂日”就已流行。人们都明白这个成语的词义,就是“折下若木的树枝用来拂拭落日,使其尽量多些光芒,以便延长白昼,照耀前行的路途”。这个词语隐喻的词义,就是志士仁人有志而为,明知不可为也要刻意为之。
下面我们梳理一下《离骚》中这些诗句的时间、地点、景物的相互关系。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早上从重华葬此苍梧出发,傍晚到了昆仑神山縣圃。
本想在这处神山稍作停留,却已临近日暮时分。
让驾车的日神羲和停下车来,望着日入之地崦嵫不要急于迫近。(这是因为要行走的路程相当长远,而日落无光则不便行路以上下求索。)
飲余馬於鹹池兮,總余轡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在太阳洗浴的咸池饮马,将缰绳系于日自此出的扶桑树。
攀折若木的树枝拂拭太阳,想要尽力不使落日的日光受到若木枝叶的遮挡,从而行路得以逍遥从容。
日之升落,本应归于同一处。在神话传说中,太阳是升于扶桑树,却落于若木树。因此,扶桑可以代指太阳,如《东君》里的诗句“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而太阳升于扶桑之杪与落入若木树,其实扶桑与若木,也应该为同一棵神树。否则,太阳从扶桑升起,却落在了若木,成了两棵神树,这从逻辑上很难解释得通。
这几句诗句,最难理解的是,诗人为什么要折断若木的树枝用以拂拭太阳。
较多的解读者认为,这里的“拂”是“遮蔽”的词义。而有的解读者则认为,拂的词义是指诗人想要尽多留住太阳的光芒,因此以树枝拂拭,使之更加光亮。
我们揣测诗句的诗意或许是,诗人折断若木的树枝用以拂拭太阳,不是为了遮蔽太阳的光,而是想要让若木的树枝不致遮蔽落日的光。因为太阳是在日暮时分落入若木树中,稠密的树枝遮挡了照耀万物的日光。折断一些若木的树枝,便是冀求能使日暮时分多一些日光,以便诗人逍遥从容地上下探索。
按照神话传说,太阳晚上是止息于若木树的,到了早上再从扶桑树升起。扶桑与若木应该是同一棵神树,是太阳落入的归宿,又是太阳升起之处。
诗人的这种心愿,显然是不能如愿的。因为诗人当然无力蔽日,也无力让落日之光得以延迟。于是,日落之后,夜晚就到来了。
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禦。
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尽管诗人想要延迟太阳的落入若木树中,却是无可奈何地看着太阳还是落了。于是,诗人只能在日落后的夜里,让月亮的御者望舒在前面开路,而让风伯飞廉在后面奔跑。诗人又让凤鸟飞腾,以夜继日,依然前行不辍。飘风聚集而自相附丽,率云霓前来迎接。旋风云霓交相离合漫卷,构成气势恢宏的场面。
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
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
世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诗人让掌管天门的帝閽打开天门,而这位帝閽却倚在天门上,冷冷地望着想要进入天帝之门的来者,却并不打开天门。
那么,这位掌管天门的人为什么不把天门打开呢?这句诗句又表述的什么诗意呢?
“帝閽”的典故,后世被历代的文人所引用。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写道“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滕王阁序》所用的“帝閽”典故,人们较为熟悉。由此不难理解屈原在《离骚》的诗句里,用了这个典故抒发因为宫廷佞臣谗言害人以及君王失贤不辨忠奸的忧愤之情。他悲愤地诉说着当世的混浊不分,佞臣得势而忠良被贬。至此,激越的感情升华到了顶点。
面对如此混浊的世道,朝中小人当道,忠良被逐,诗人只能洁身自好。于是,在“時曖曖其將罷兮”的日暮时分,独自“結幽蘭而延佇”。
诗人在这些诗句里,表达出了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读了这些诗句,我们完全理解他的忠贞,理解他的忧愤,也理解他的不愿随波逐流混于世俗的高洁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