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前有两位杰出的青年东渡日本求学。他们分别在赴日求学前与到了日本之后赋诗明志,这两首诗歌便成了后人非常熟悉的著名诗篇
。
看看这两位青年赋诗时的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这让今天的我们羞惭无比。别说二十岁,就是六七十岁的今天的人,又有谁能写出如此意韵俱佳的诗篇?甚而言之,就连这些诗篇的用韵,都使得我们百思不解。
昨天收看了系列片《岁月河山》中的一集 《先生鲁迅》
。片中在介绍鲁迅生平事迹时,再次引述了他二十一岁时写下的著名诗篇《自题小像》。
提起这首众人皆知的诗篇,几十年来自己有一个疑惑一直未解。
鲁迅是国学功底相当深厚的名家学者,
对古代诗词有着深刻的理解,其中包括古诗的用韵。鲁迅自己写的律诗,在用韵上相当严谨,从未有过不谐的舛误。
鲁迅从小是在三味书屋学的国文。三味书屋那位戴着大眼镜忘情大声吟诵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的老先生,可是学养深厚的私塾名师。三味书屋对蒙童所设的教学内容,今天看来恐怕是如今许多大学中文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内容都不及的,以致这些年幼的孩子懂得的国学知识,竟然使得今天很多的成年人自愧弗如。
回到接受过三味书屋名师指点的鲁迅在百年之前二十一岁时写的诗篇《自题小像》。
这首七绝是采用的平起式首句不入韵的格式: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让我们多年以来一直疑惑不解的是,“我以我血荐轩辕”中的“以”字,作为平声字入诗的依据何在?
鲁迅这首名诗,用了《楚辞》的典故与用语,因此他用“以”字,是否也与《楚辞》用韵有所关联?
“以”字在上古诗韵中归属之部。《楚辞》当中,《涉江》有诗句为“忠不必用,贤不必以”,“以”字就是作为之部的韵字用的。
但是在中古诗韵中,“以”字归属上声四纸韵目,一般认定为仄声字。
诗人既然用了“以”字,当然知道这些古代诗韵的知识而仍用之,必有古代诗歌韵字的音韵依据可依。只是侪辈学疏才浅,莫名所“以”。
因此,发文求助于各位贤者。若能知之,也是长了知识,解了多年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