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的诗句“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
求矩矱之所同。
汤禹俨而求合兮, 挚咎繇而能调”,在韵读解析上难度较大,古今语言学家和研究者对此看法不同。
段玉裁认为:“調”字“本音在三部(幽部),讀如稠,《車攻》以韻‘同’字,屈原《離騷》以韻‘同’字,東方朔《七諫》以韻‘同’字,皆讀如‘重’,此在合韻也。”
《诗经韵读》一书在《离骚》韵读的章节里,也是采用的段玉裁的说法,而且注明这两句诗的用韵为“(东幽合韵)”
当代研究古代文学史的一位名家,也认可段玉裁对此的解读看法。
但是,清代另外两位研究古韵的语言学家顾炎武和江永,却不认可段玉裁的看法。他们认为,在古诗里,“调”字和“同”字是不能谐韵的。
我们把段玉裁认为“调”“同”合韵的三段诗歌原文,按照创作时间早晚一并列出,以便加以比较。
一、《小雅·车攻》
決拾既佽
弓矢既調
射夫既同
助我舉柴
【韵读分析】这段诗歌用韵的方式,不是在偶数句的句尾使用韵字。例如,调与柴两个字,并不构成谐韵的关系。这里用韵是采用的首尾相协的方式,即段落首句和段落尾句的尾字为韵字,彼此相协。
首句的尾字佽(脂部),
尾句的尾字柴(支部),
脂支合韵。
中间的两句诗句的尾字,调与同,如果强求抱韵,可以视为有谐韵的语音关系。如果不强求抱韵,也可不作韵字来理解,就是可以彼此不必谐韵。
二、《楚辞·离骚》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
求矩矱之所同
湯禹儼而求合兮
摯咎繇而能調
【韵读分析】这段诗歌里,同与调,都是韵字。
因为语言学家对此难解,段玉裁只好认为,这是“合韵”。
由此回溯,把《诗经》中《小雅·车攻》里的“弓矢既調,
射夫既同”,也给认定为谐韵了。
三、东方朔《七谏》
不量鑿而正枘兮
恐矩矱之不同
不論世而高舉兮
恐操行之不調
【韵读分析】东方朔是模仿《楚辞》的风格写出的诗歌《七谏》,就连文字也是套用的《离骚》里的诗句用字。因此,东方朔是模仿了《离骚》诗句的用韵,却成了东施效颦。
在《楚辞》的流传过程中,不同的版本因为传抄的原因,可能发生误写,从而会有不同的用字。到底“
求矩矱之所同”的原文,是“同”,还是“周”,尚待考证商榷。而东方朔只是按照他看到的版本,亦步亦趋地写成了模仿楚辞的诗歌,其中把“同”与“调”视为谐韵,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学者们没有看懂上古诗歌的用韵,到了西汉时期亦为如此。
我们以为,“调”和“同”这两个字,在上古时代的诗歌里究竟是否谐韵要有理论分析,也要有实际事例的证明。
《诗经》的创作时间最早,而《小雅·车攻》里的“调”和“同”字,实际上是可以视为不协韵的。
《楚辞》的创作时间次之,但是也有版本不同传抄有讹的可能。
《七谏》的创作时间最晚,只是模仿楚辞的诗歌,照猫画虎,也很自然。
我们的看法是,“调”字在上古诗韵中归入幽部,这个事实不能改变。而上古诗韵某一韵部的韵字,不能轻易就被挪作另外一个韵部的韵字,否则整个诗韵体系全都混乱无序。因此,“调”字就是幽部的韵字,而“同”字就是东部的韵字,两个韵字不存在谐韵的语音关系。
需要考证探究的则是,《离骚》里的诗句,是否把“同”字与“周”字通用。或者,在传抄过程中抄错了字,把“周”错写成了“同”,因而讹讹相传,造成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