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自知才疏学浅,因此虽然在阅读上古时代诗歌《诗经》与《楚辞》的作品时,知道某个用来押韵的韵字是归入上古诗韵的哪一个韵部,却不敢贸然读音。因为,上古时代的语音与今天的语音相比,有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使得今天我们若是习惯了按照当代的语音去读上古时代的诗歌,就有可能读得不符合当时时代的语音,从而也就难以理解上古时代诗歌作品中谐韵的语音关系。
举一个例子,“能”字在上古时代的诗歌里应该如何读音,至今自己也是没弄清楚。
“能”字按照当代的语音,声母为n,韵母为eng。
“能”字按照中古时代的语音,在平水韵的诗韵里归入两个韵目,一个是上平十灰,另一个是下平十蒸。这里应当注意了,就是在中古时代,“能”字的读音就有两种,而且一个的韵母大抵为i,另一个才是与当代读音相同的韵母为eng。
中古时代的诗歌音韵,为什么把“能”字归入两个韵母不同从而读音也不相同的韵目呢?
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对上古时代诗歌里“能”字的读音,就有不同的认识。
我们来看《康熙字典》里,对“能”字的读音做出的解释:
又【韻補】叶音尼。【屈原·離騷】紛吾旣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叶下佩,佩音皮。
又叶音寧。【詩·小雅】各奏爾能。叶上湛,湛音沈。
也就是说,《康熙字典》的注解认为,“能”字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的诗句“錫爾純嘏,子孫其湛。其湛曰樂,各奏爾能”当中,读音为叶音宁。理由是与上一句的韵脚字“湛”相叶,而“湛”字在这句诗里要读为“沉”。
而对《楚辞·离骚》里的诗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康熙字典》的注解则认为,这里的“能”字要按叶音读若尼,是与下面的诗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里的韵脚字“佩”字叶音,而“佩”字在这里读若皮。
读者应当注意这个事实,就是在《康熙字典》里面,是把上古诗歌《诗经》与《楚辞》里的“能”字注解为两种读音的。
那么这种对上古诗歌当中韵字有不同读音的解释,是否能够被学术界认可呢?
当代研究上古时代诗歌的语音与诗韵最为权威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对古代的“叶音说”是并不赞成的。王力先生没有同意上古时代的诗歌韵字有多种读音的观点,因而我们理解为,王力先生坚持上古时代诗歌的韵字只能有一种读音。
我们这些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才进入大学中文系读书的人,上学的时候用的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在学习先秦诗歌韵读知识时又是用的王力先生的著作《诗经韵读》和《楚辞韵读》,因此对王力先生的理论与观点颇为信服。我们以为,王力先生对先秦诗歌用韵的研究,理论是可信的,成果是丰硕的。因此,我们一直以王力先生提出的先秦诗歌三十个韵部的立论为基础,用于研究《诗经》《楚辞》的作品押韵。
也是因为如此,我们认为王力先生把“能”字归入上古诗韵的之部,是有上古语音学的充分依据的。
王力先生在《诗经韵读》和《楚辞韵读》中,把《宾之初筵》与《离骚》里两次出现的“能”字,都确定为之部的韵字。没有像《康熙字典》那样,将其分成了两种读音。读者可以参看王力先生著作中,对之部的韵字“能”字给出的拟音标注。
近日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二场的节目中,一位嘉宾在念诵《离骚》里的诗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时,是把“能”字按照当代的语音,读为了韵母eng。
我们这些才疏学浅的人看了这个节目,不知道嘉宾诵读《离骚》诗句时对这个“能”字的读音由何而定。因此,将这一疑惑写成博文,想要求得智者的解疑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