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苕之华》的诗意是饥民的哀号还是贵族的挽歌

(2021-03-02 03:52:53)
标签:

苕之华

分类: 诗经赏析
      苕之華,蕓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
      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
      牂羊墳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鮮可以飽。

     《苕之华》是小雅中的一篇诗歌。
      对《苕之华》的诗意,历来的解读看法不一。
      查看一下网络上的《苕之华》诗意解读观点,多半强调这是一首描写逢上饥馑饿殍遍野百姓痛不欲生的现实主义诗歌,诗人对天下苍生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怜悯与悲哀的情感。但是也有一些解读的观点,认为这首诗歌写的是王室贵族对王室衰微朝政没落导致贵族阶层待遇下降步入穷途的哀叹与悲挽。
      私意以为,后者的解读是大致符合诗作的原意的。
      我们知道,《诗经》的作品不是原生态的民间创作的诗歌,黎民百姓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是经过了官方文人的采集与整理,其中就包括对诗歌内容加以的选择。因此,如果说《苕之华》是一篇反映民间疾苦,描写了因为严重的饥馑以致发生人相食的极端悲惨的事情,从逻辑上说是不可接受的。被统治阶层供入神坛的古代经典,竟然写了民不聊生的悲苦与泣血控诉,实在是匪夷所思。因此,我们以为,有的解读者是因为出于主题先行的解读思维,望文生义地对上古诗歌做出并不符合原意的解释。
      仔细读读与品味《苕之华》的文字,大抵应该清楚,这篇诗歌不是为民代言的泣血控诉,而是没落的贵族面对王室衰微发出的无奈至极的悲愁挽歌。
      对《苕之华》最后一段诗句的解读,是出现分歧的关键所在。
      有的解读者望文生义,愣是把“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这两句诗句,说成是在饥馑的威胁下,即便是人相食也难以果腹,原因是因为饥饿,都已经瘦得不成人样了。
      如果是记述饥馑年代的悲惨情景,古代诗歌里写了人相食的极端情况,倒也不算意外。例如,“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就是人们熟悉的古代诗句。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轻肥》的诗意,是先写了统治阶层大吃大喝酒酣食饱后,再写的下层黎民饥饿不堪的悲惨遭遇,以此作为鲜明的对比,控诉了统治阶层的穷奢极欲与对民间疾苦的冷漠无视。而《苕之华》的诗意不是如此。前面的诗句是描写的华贵食材的短缺,母羊因为食物不足饿得显得头更硕大,捕鱼的笼子里没有鱼的跳跃却因水波平静映照出天上的星光。人们读了这些诗句,知道诗中写的是美食无多的事情,而不是像《轻肥》里写的那些高官享用着美味佳肴。
       值得注意的是,《苕之华》写到的羊和鱼,都不是下层平民可以随意享用的美食,而是当时的时代只有统治阶层才能拥有的美食佳肴。因此,如果说因为吃不到羊和鱼这样的食物,就导致了民间饿殍遍野,从诗意解读的逻辑上说也是难以讲得通的。
       这里我们再大胆推论一下,鱼和羊两个字的叠加,构成了鲜字。或者这可以证明,上古时代对鱼和羊的美味是相当肯定的。因此,“鲜可以饱”的“鲜”字虽然一般解读为很少的意思,却有一字双义的应用之妙。
      我们回过头来,重看《苕之华》的诗句,将全篇的诗句连贯起来,一并加以解读。
      前面两段诗句,以凌霄开花的颜色与枝叶茂盛起兴,反衬了诗中所写人物对自己目前遭遇的哀叹与绝望的心境,甚至有了痛不欲生的感觉。
      为什么呢?
      最后一段给出了答案。因为所处时代的王室衰微和国事没落,贵族们的生活条件远远不如当初王室兴盛的时期。因此,当这些习惯了锦衣玉食和各国诸侯大力供奉的钟鸣鼎食生活的王室贵族,拿当前的处境遭遇与此前的盛世时期做个对比,真的感到还不如死了算了。为此,诗中充满了哀鸣。半是怀恋,半是挽歌,才是这篇诗歌表达的真正的没落贵族面对现实遭遇抒发情感的诗意。
      这些贵族并没有体悟民间的疾苦,也没有对穷苦百姓的悲惨生活加以怜悯,而是因为自己的遭遇不如从前王室的兴盛时期就大发哀声,似乎已经过不下去了。
      如果把这样的诗歌定义为替天下苍生的悲苦发出泣血控诉,那就真的有解读诗意的附会曲解之嫌。
      我们再来看《苕之华》的诗句与《诗经》其他诗句的比较。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这两首诗歌的诗句形式高度相似。前面一句都是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等于肯定,靡不有初就是有初的意思,同样人可以食也是有食的意思。而后面一句表示否定的意思。鲜克有终,就是很少有终的意思。而鲜可以饱,也是很少能够饱食餍足的意思。由此看出,人可以食,不是说没有吃的,甚至说人是可以吃的食物,而是说的虽然有食物可吃,却在下一句里说了难以餍足。只有统治阶层的贵族才能如此抱怨,黎民百姓能有饭吃就很满足了,岂能奢求还要吃上美味的羊肉和鱼肉。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平民百姓是不会有如此优渥的待遇的,只有贵族统治者才能享有这样的特权和待遇。
      我们认为,《苕之华》的诗意并不像有的解读者认为的,抒发了诗人对天下苍生的悲惨遭遇寄予的怜悯同情,描写了民不聊生的悲惨事实,为此发出了泣血控诉。而是面对日渐没落的穷途末路,失去往昔钟鸣鼎食豪华生活待遇的贵族,对今昔对比发出的哀叹与唱出的挽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