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中所写的农家妇女到野外采集芣苢究竟是为了什么

(2020-10-07 09:20:30)
标签:

芣苢

分类: 诗经赏析
       《诗经》中所写的农家妇女到野外采集芣苢究竟是为了什么

     国庆假期之中央视办了一个文化类的节目“中秋诗会”,类似“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也是通过参赛选手进行诗词知识竞赛的方式宣传介绍相关的诗词文化知识。
     在中秋诗会节目里,有这样一道考题:
     
《诗经》中所写的农家妇女到野外采集芣苢究竟是为了什么

     假如回到《诗经》时代,你要跟心上人表白,最合适送给她哪一种花呢?
     A、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溱洧》)
     B、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芣苢》)
      应当指出,中秋诗会的这道题目,出的很不合乎逻辑。
     《诗经》中描写的女子到野外采摘的芣苢究竟是何种植物,学界有不同的解读看法。但是,没有哪一位对《芣苢》加以解读的学者认为,芣苢是一种花。所以,不论这道题目的答案是哪一种,把芣苢作为送给心上人“她”的花作为选项之一,都是让人惊愕无比的。
      而且,中秋诗会的一位点评嘉宾对这道题目的点评,就更有些复杂了。
      这位点评嘉宾,认为这三段诗句,写了三层递进的诗意。
      相赠芍药,是女子处于婚前恋爱的阶段。
      桃之夭夭,是写了女子成家出嫁的阶段。
      采采芣苢,是写了女子婚后求子的阶段。
      从情人相恋,到佳偶天成,再到婚后求子,这不就是三个阶段的爱情——婚姻——生育的递进关系吗?也就是嘉宾所说的婚姻三部曲。
      这位嘉宾还特意对《芣苢》的诗意做了解释。据说当时的妇女到野外采集芣苢,有着求子的目的。因为车前草的籽长得很繁盛,古人认为是多子的象征。
《诗经》中所写的农家妇女到野外采集芣苢究竟是为了什么

《诗经》中所写的农家妇女到野外采集芣苢究竟是为了什么

《诗经》中所写的农家妇女到野外采集芣苢究竟是为了什么

《诗经》中所写的农家妇女到野外采集芣苢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位点评嘉宾的观点当然不是独创,从古到今都有学者对《芣苢》的诗意解读是如此的看法。但是,我们也要指出,这种诗意解读的看法没有获得学界一致的认同。而且有的学者认为,“求子说”是并不符合《芣苢》的诗意原意的。甚至还有学者认为,《诗经》中写的芣苢,不是指的车前草,而是指的别的植物品种。
      那么问题就来了。
      很多观众对中国诗词大会以及中秋诗会的点评嘉宾的学术素养深信不疑,当这些嘉宾在节目中对诗词作品的诗意加以解读后,观众中就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权威的说法,于是以此理解诗词作品的诗意。
      其实,一些诗词作品,尤其是像《诗经》这样的上古年代的诗歌,在诗意解读上是有着一些差异和分歧的,有的分歧还相当大。因此我们认为,在中国诗词大会或者中秋诗会这样有较大影响力的节目中对诗词作品的诗意加以解读,应当慎重且有学术依据,以免因为以讹传讹,造成负面的影响。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根据《芣苢》的原作诗句,我们向中秋诗会的点评嘉宾提出三个问题:
      第一、从《芣苢》原作的诗句中,能够看出写的是已婚的妇女还是未婚的女子去野外采集芣苢吗?
      我们以为,认定采集芣苢的妇女都是已婚的妇女,是一种传统的思维定势的看法。因为,这些解读者认为,妇女采集芣苢就是为的求子多育,于是想当然地就在“求子说”的臆测中,以为只有已婚的妇女才去采集芣苢。
      但是,如果这些妇女采集芣苢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治疗不孕症的药用材质,那么把诗中的妇女认定为仅仅是已婚妇女,显然就是没有根据的。
      第二、她们是在什么季节,去野外采集的芣苢?
      相关资料在介绍车前草时记载: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几遍全国。 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7—8月种子成熟后采收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到了七八月份,车前草的种子才成熟可以采收。但是,在七八月份之前的春天,车前草的嫩叶是可以食用的。换言之,如果妇女采集的是车前草的籽,应该是在七八月份。而如果她们采集的只是可食的车前草的嫩叶,应该是在春季。
     第三、诗歌当中描写上古年代的妇女去野外采集芣苢,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当时的妇女去野外采集芣苢的目的有两个:   
     ①车前草的籽是治疗不孕症及难产的药用材质。
     ②车前草的嫩叶是可以食用的食材。
     那么,哪一个采集芣苢的目的,更为符合《芣苢》诗作的原意呢?
     我们认为,应该是为了获取可供食用的食材,而不是为了获取药用材质。
     《康熙字典》 在注释芣苢时写道:【詩·周南】采采苤苢。陸璣疏一名當道。喜在牛跡中生。幽州人謂之牛舌草,可鬻作茹,大滑,其子治婦人難產。
     从中看出,注释写的芣苢的功效第一个是作为食材,第二个才是写的其籽治疗妇女难产。
     其实,芣苢有治疗妇女难产或者不孕症的功效,没有科学依据,只是后人解读《诗经》作品的诗意时附会解释的。
     我们想象一下,一些乡村妇女到了野外道旁,欢快地采集着车前草的成熟的籽,就是为了求子,用其作为治疗不孕症或者难产的药物材质,这与《芣苢》的诗意相符吗?
     反过来,我们想象一下,就像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所写的那样: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这样来领悟《芣苢》的诗意,则是另外一种境界。
      就连朱熹,也没有断定妇女采集芣苢只是为了治疗妇女疾病。他在《诗集传》中写道:采之未详何用,或曰其子治难产。 
     代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写道“野人亦煮啖之”,他认为乡村妇女采集芣苢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食物的材质。
      我们认为,《诗经》中的诗作写了很多采集野生植物的诗句,其中当然有的野生植物具有药用功效,例如《桑中》写的采唐和采麦,采集的是菟丝子和瞿麦,都有一定的药用功效。但是,《诗经》所写的采集野生植物,采集者主要的目的就是获取食物的材质。就连出征的士卒,都要采集薇菜以供食用(《采薇》)。而普通的乡村妇女去野外采集可以食用的车前草的嫩叶用来煮羹,更是合乎逻辑的推论。 
      因此,尽管确实有些解读者把《芣苢》的诗意解读为妇女去采集可供治疗不孕症或者难产的车前草的籽,但是也有解读者认为,妇女(包括已婚和未婚的)去野外采集车前草的嫩叶是为的获取食物的材质。
      我们以为,中秋诗会的点评嘉宾把《芣苢》的诗意解读限定为求子,从学术上说是不够严谨和没有充足的依据的。考虑到中国诗词大会和中秋诗会这样的文化类节目的影响力之巨大,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此加以讨论和争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